2024年居民储蓄能否迅速释放出来?付鹏:必须考虑年龄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金融界3月1日消息 央行公布的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拉长来看,2020年到2024年1月,住户存款共增加58.24万亿元,其中82%是定期存款,这四年新增存款总额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总和。
如此大规模的居民储蓄2024年有望迅速释放出来吗?此前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人认为中国居民储蓄量大的原因是缺乏信心,或者说缺乏投资回报率。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近日在今日头条《起点2024》栏目表示,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信心问题,还必须考虑年龄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付鹏举例,对于现在的储蓄者来说,他们年龄大了,风险偏好降低,再加上市场投资回报率不高,所以选择存钱。而年轻人则表示,自己挣不到钱,也没有消费能力,无法创造投资回报率,因此只能继续存钱。
在付鹏看来,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存钱的人认为是年轻人不花钱导致没有回报率,所以他们才存钱;年轻人则认为是存钱的人不花钱,自己挣不到钱,无法成为他们的回报率,所以他们继续存钱。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死结。
那么政府部门能做些什么呢?付鹏分析,首先让存钱的人把钱花出去,怎么花?根本原因是要在年轻人身上创造回报率,即提高年轻人的收入、消费和支出。“从目前的储蓄率来看,问题主要出在支出比例和收入增速上。”付鹏认为,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解决整体回报率的问题,才能略微改善资金的风险偏好。但还需要与储蓄背后的年龄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相抗衡,因为这种风险偏好不是一般政策能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