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日上:郑寒江讲的400毫米等降水线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

《江河日上》第1集中,还是教授的郑寒江在给齐江市领导们做报告时,提到了400毫米等降水线这个概念。
图片
郑寒江说,因为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北迁移了1度,罗布泊的水正在酝酿之中。郑寒江还说,这是历史带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
图片
400毫米等降水线到底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
图片
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线。顾名思义,400毫米等降水线,就是一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的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又叫15英寸等雨线,是历史学家黄仁宇最早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这条等降水线的大致走向,从中国东北到西南,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一直延伸至冈底斯山。
图片
400毫米等降水线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线的东南部是季风气候带,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历史上产业以农业为主;线的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历史上产业以畜牧业为主。
因此,400毫米等降水线也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图片
当然了,这条400毫米等降水线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缓慢的来回南北迁移的。400毫米等降水线的来回迁移,推动着华夏两大文明的互动和融合,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在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农耕文明曾多次突破400毫米等降水线,但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最远只能扩展到这条线。因此,农耕文明没有在草原地区建立长期有效的统治。
图片
北方的草原游牧文明部落,也曾在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南迁移时入主中原,但是他们突破了这条自然界线后,会感到自己的畜牧生产不太适合。他们要么返回草原,要么转化为农耕民族,并与草原新兴游牧民族形成新的对峙。
图片
在历史上,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北迁移时,农耕文明就强大,就会向北发展。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南迁移时,农耕文明就开始衰落,游牧文明就会向南发展。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南北来回迁移,决定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攻防转换和历史性换位。
图片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期,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汉武大帝在国力强盛后,多次派遣大军,驱逐匈奴于大漠以北,倒逼匈奴沿亚欧大陆一路向西进攻,由此带来了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的早期的碰撞与互动。
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气候变冷,明朝疆域中原来的宜农地区因气候寒冷而粮食歉收,逐渐变成游牧民族的牧场,并由此导致了满清入主中原。
图片
在历史上,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战略态势。从西周时代起,农耕文明就开始修长城,从西周一直到清代,历尽千辛万苦,修筑了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如果仔细看的话,长城线路的走向,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
图片
还有一个现象,明长城为什么要比秦汉时期的长城更偏南一些呢?就是因为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南迁移了。
郑寒江说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北迁移了1度,1个纬度大约110公里,要是继续向北迁移的话,还真像郑寒江说的,历史的机遇来了。这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图片
如果全球的400毫米等降水线整体向北迁移,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历史图景呢?历史上,中国强大,中东中亚就会同步强大,400毫米等降水线全球整体向北迁移,农耕文明的子孙后代,在新的时代,将会创造出新的历史。
如果把海洋文明比做海上的游牧文明的话,在农耕文明再次强大后,未来史会是什么样的,已经不言而喻了。
图片
400毫米等降水线为什么会来回迁移,这个问题很复杂,除了现有科学的解释外,或许冥冥中还有天意,在《江河日上》后续剧情中,郑寒江到时候应该会告诉我们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