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地放歌 |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用文学的力量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

图片
文学的力量正在让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熟悉的中国西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有着亲身的体会。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马慧娟一家正是在2000年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 她是一个典型的把文学作为庄稼耕耘的文学爱好者,现在,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她,在介绍自己时,仍说是来自农村的代表。
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出路》中,记叙了2018年她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走入人民大会堂门口时所想:“我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站在这里;我来了,带着很多人的嘱托和期盼;我来了,从广阔的黄土地即将到达人民大会堂。”
马慧娟能来到人民大会堂,文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初中毕业后,马慧娟就回家务农,和大多数农民不一样的是,她热爱阅读和写作,农闲时节,她的时间大多用来看书和写作。因为最初是在手机上写作的,后来出书成为作家时,被称为“拇指作家”。她写的大多是她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任何一片土地上可能都有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事情,也有值得我们去赞美的事情。这片土地贫瘠也好,贫穷也好,这都不是它本身的错。所以我一开始写文字,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片土地。嗯,能够看到这片土地上面的美。”
马慧娟坦言,她的笔下就是想体现土地上的美好,把她脑子里想到的、眼里看到的、心里想表达的写出来,“给大家来展现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大家了解到,这个地方确确实实是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马慧娟写的就是她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一天天美好起来的生活,写的就是一部新的、属于中国西部的“山乡巨变”。
马慧娟毫不怀疑文学所能够产生的力量:“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文学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的,展示乡村振兴中的故事和变化,用文学的力量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不管在外人眼里她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觉得在我的笔下我还是想把她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更多的人看。”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