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列侯、关内侯、县侯、乡侯、亭侯,都有什么区别?

列侯的出现,始于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中,为了激发士卒的战斗积极性,在军中设置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其中,列侯(秦时叫彻侯),是位于最高级的第20级。在汉武帝时期,避汉武帝的“彻”字,因此改为列侯。

图片

关内侯位居19级,仅次于彻侯。

不过,秦国是一个以军功立国的诸侯国,这二十等爵,既是军中爵位,一旦国君需要,受封者也可以以军爵代行官职。

比如,搞变法的商鞅,就先后以其中的左庶长、大良造的身份推行变法。

如果不考虑其他加官的话,列侯的职位,堪称诸侯之下,万人之上,拥有列侯的人,拥有自己的封地,谓之食邑,某种意义上来说,地位相当于诸侯,在秦国仅次于国君,因此受封者寥寥。

比如商鞅、公子市、公子悝、吕不韦,有意思的是,那个身无尺寸之功的嫪毐居然也是列侯,这就耐人寻味了。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图片

而商鞅原本是卫国公孙,为公孙氏,之所以被叫成商鞅,恰恰是因为作为列侯,他的封地在商地。

第一个区别,列侯有封地,关内侯没有。

在吕不韦死后,列侯的分封基本上是停止了,尤其是在秦始皇亲政以后,或许是对权力的限制,此后见于史册的列侯很少。


辅佐秦始皇灭六国的老将王翦、丞相李斯,以及后来把持秦二世朝政的赵高,其实都不是列侯。

以至于王翦在领兵出发灭楚之前,忍不住跟秦始皇抱怨: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反其道而行,一口气封了143人,其实并不是说列侯贬值了, 而是刘邦打天下,人家是出了解力的,所以新王朝建立,必然要给点赏赐作为回报。

经济学上这叫分蛋糕。

毕竟,连地位在列侯之上的诸侯王,老刘都一口气封了七个,还是异姓。图片

汉承秦制,二十等爵制度被两汉继承,但也做了修改。

比如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列侯和关内侯从军功爵位中抽调出来,当做一种荣誉称号予以封赐。

这两者除了地位上有差别, 在实际内容上也不一样。

所以,关内侯和列侯,到底有哪些区别?

第一个区别:

列侯,有封地,并且一般名号就是他的封地名。

比如平阳侯曹参,舞阳侯樊哙,其封地就是平阳和舞阳。而且,西汉列侯是可以立国的,不论封地大小,一般都叫做侯国。

图片

这里还有个细微差别,有些人太牛叉,如果按照地名来叫显得不够大气,于是专门取个名字,比如大名鼎鼎的冠军侯霍去病。

他的封地,是从相邻的两个县中各自划拉出来一块,取名冠军侯国(位于今邓州市)。

因为这个名字太霸气,即便是放水也不太好意思滥用,一个二流将军如果封个冠军侯,搞不好就跟某个宋代皇帝去泰山封禅一样,搞得这个名称直线掉价。

所以整个两汉,封冠军侯的就仨。

关内侯,有爵但无封地,之所以叫关内侯,也是因为秦朝时期,所谓的王畿之地基本都在关内(关中平原),而王畿之地一般是不封给列侯的,所以秦朝叫关内侯的一概没有地。

“秦都关中,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

西汉的关内侯,基本也没有地,但特殊情况会有例外,比如在匈奴牧羊的苏武,回来以后因守节有功,虽然也赐关内侯,但特令给与食邑。

“旧关内侯无邑也。以苏武守节外国,刘德宗室俊彦,故特令食邑。”

图片

到东汉的时候,特殊情况也没有了,关内侯的食邑折算成俸禄,由朝廷直接发放。

第二个区别:

列侯的封地和爵位可以世袭,除非绝后,但关内侯的爵位是只爵其本身,不能世袭,子孙满堂也没用。

比如霍去病,英年早逝,去世以后他儿子霍嬗继承了封爵和食邑,但是这孩子确实可惜,十岁那年跟着汉武帝去泰山封禅,回来不久就暴毙身亡。

爵除。

因为西汉的列侯的封地又叫侯国,所以史书中对于绝后的列侯都用“国除”来形容。

图片

在历史文献中想要区分受封的是关内侯还是列侯,一个巧方法就是看文中表述是用赐字还是封字。

如果是赐爵某某侯,那基本就是关内侯,如果是封某某侯,那就是列侯。

原因是,封,是带有裂土分封的含义的。

好,第二个问题,县侯乡侯和亭侯又是啥?

列侯不是有食邑嘛,食邑虽然小,不像诸侯王那样动辄几个郡,但他也是有数量区分的。

这个区分,是从东汉开始的,西汉的列侯虽然食邑可能也在某县、某乡,但名称里不带县、乡、亭,一概统称为某某侯。

而东汉的列侯,按照其食邑的行政等级不同,一下子就细分成了三个等级,并且这种等级直接体现在了侯爵名号里。

县侯,以县为食邑,为列侯中最高等级。

乡侯,以乡为食邑,次之。

亭侯,以亭为食邑,再次之。

比如我们的关二爷,其爵位就属于亭侯——汉寿亭。

尽管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这个汉寿亭是在哪里。

个别情况比如吕布的温侯(董卓给的),虽然没带行政级别,其实是个县侯,食邑在温县。

不过彼时已经是诸侯混战的乱世,他有没有享受到背后的经济利益,咱也不清楚。

图片

其中,乡侯也分都乡侯,地位比乡侯高,原因是这个“都”字,其实是指食邑在县城所在的乡。

就好比现在的区长之于县长,街道办主任之于乡长,说出去总是逼格高一丢丢的。

同样的,在亭侯之上,其实也有个都亭侯。实际上可以细分成五个等级,在这里就不做展开。

东汉后期,随着朝廷腐败,官员封赏越来越多,甚至连宦官也获封为后(没错,说的就是蔡伦),朝廷手里的土地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封食邑的时候,已经不能再大手笔的动辄封一个县或乡、亭。

只能精打细算,按照户口数来封,比如食邑五百户,食邑两千户,说白了就是这两千户农民今年上交的赋税都是你个人所得。

想当初,刘秀当初分封的云台二十八将,全部是县侯,他们的食邑,有食二县、四县、甚至六个完整县。。

到东汉中后期,很少出现食邑一整个县的列侯,这就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朝廷直接掌控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从地位等级上来说,县侯的地位高于乡侯,乡侯高于亭侯,但实际上这里边的猫腻也很多。

因为单单看经济效益,食邑多少户才是最实在的。低级侯爵食邑未必就比高级侯爵食邑少。

一个乡侯可能食邑一千户,一个县侯也可能食邑五百户。

再者,食邑的地点在哪里,是人口稠密,农业高产的河南地还是辽西塞外,是受封者老家,还是外地,这都是背后士人和宦官乃至于外戚之间博弈的参考数据。

武将立了功,固然是不得不封,不然人心不服,但宦官如果想要找茬子,或者纯粹是为了恶心你,就可以在这上边做手脚。

当然了,绝大多数时候,封地都会按照当事人老家附近去封,方便赋税就近运输。

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做出了亮眼的政绩或者战绩,按说应该马上升迁,给个诸如两千郡守啥的。但中枢如果想压一压此人,也可以考虑给个亭侯啥的,抵消一下升迁的速度。

图片

三辅之地(汉朝的直辖郡)

最后一个问题,哪些人可以封列侯?

外戚、功臣、宦官、宗亲。

根据文献记载,东汉一共有636位列侯,其中县侯336位,乡侯120位,亭侯180位。

县侯中,147位是因功封侯,属于功臣侯。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这147位功臣侯中,有87位是汉光武帝刘秀封的,至少有上百个以上的完整县作为食邑,封给了功勋。

这可是真金白银的从皇帝手里分银子。

正如当初刘邦一口气封了143位列侯一样,在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光复汉室的刘秀,自然也对功勋集团给与了极大的回报。

剩下的60位县侯中,有35位是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和汉献帝所封。掐头去尾,剩下仅有25位功臣侯是其他皇帝分封!

这么一对比,就很好理解了, 立朝初大规模分封,是为了回报功勋集团。

王朝末期,先有黄巾起义,后有诸侯割据,为了镇压起义,汉灵帝不得不对镇压有功之臣进行拉拢和回报。

同样,在诸侯割据时代,本无实权的汉献帝故作坚强的继续封侯,要么是为了收买人心,要么是被某人所迫。

比如董卓以汉献帝名义给吕布封的温侯,人家汉献帝肯定是不大乐意的。

就连关羽的汉寿亭侯,也是曹操替他找汉献帝要的。

图片

镇压黄巾起义的帝国名将皇甫嵩,被汉灵帝封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个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没错,两个县一共才八千户人口。

须知,在秦汉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超过万户的县的长官才配叫县令,低于这个数的只能叫县长,前者等级是六百石到千石官品,而后者只是三百石到五百石官品。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俩县都在人口稠密的关中,何至于此?

说明底层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

言归正传。

不止如此,在总共的636位列侯中,以外戚身份受封的有80个,最耐人寻味的是,在这80个外戚列侯中,竟然有73个是县侯,剩下3个为亭侯。

这就说明,外戚因为和皇帝的亲戚关系,可以获得更好的受封机会,以及更高的封侯规格。

同样的,在所有宦官侯中,县侯的数量也达到了60%。

反之,总共120位乡侯中,有62个宗亲侯和41个功臣侯,占比86%,在180个亭侯中,宗亲侯和功臣侯一共168,占比93%。

说明了啥?功臣和宗亲干不过外戚和宦官,地位日益下降,外戚和宦官一旦封侯,多以等级最高的县侯为主,而有功之人和刘氏宗亲却只能屈居乡侯、亭侯。

东汉的外戚-宦官集团的权势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

在地位最低的180位亭侯中,后期的汉安帝和汉顺帝封了57个,紧随其后的两个在位一年的汉冲帝和汉质帝忽略不计,最后三位皇帝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一共分封了73个,五位皇帝封的亭侯数量,占整个东汉亭侯的73%。

也就是说,越到东汉行将就木的阶段,土地愈加被豪强和世族所掌握,而皇帝手里所掌握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已经不多,且不说像云台二十八将那样动辄食邑几个县的阔气已经很难,即便是直接给一个县作为食邑,也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图片

但是为了拉拢宦官、豪强世族的支持,这种滥封列侯还得持续下去,于是只好一块钱掰两半花,以亭侯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到了三国时期,经过多年战乱,人口大幅减少,人口和土地成为各国最求之而不得的稀缺资源,因此对于封侯就更加小心谨慎。甚至即便有封侯,也多是一些不带食邑的侯爵。

比如曹操就开脑洞想出了名号侯这个称号,只有名号没有封地,其实也就是拿关内侯当列侯使用了。

虽然一度威震华夏的关二爷只是个汉寿亭侯,但是大家别忘了, 就连人臣楷模的诸葛孔明,其实也只是个武乡侯而已(有争议)。蜀汉除外戚吴班、吴壹封县侯外,重要功臣多限于受封亭侯。

魏晋之际,重新设置了五等封爵,列侯的地位就更加不值一提,此后历朝沿用不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