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发现,平均每升瓶装水含有24万个可检测的塑料颗粒,比之前的估计高出10-100倍。
2.人们通过食物包装、外卖盒子、瓶装水等途径摄入微塑料,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和珠穆朗玛峰。
3.研究显示,人体血液中普遍存在微塑料颗粒,部分研究还发现微塑料可能进入大脑,增加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风险。
4.为减少塑料污染,各国已采取行动,如中国颁布“限塑令”,欧洲国家和城市推出趣味性回收活动。
5.人们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塑料袋和塑料盒子的使用,如使用布袋、自带杯子等,有助于拯救地球和身体健康。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 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每天佩戴10小时隐形眼镜,每年可以从镜片上脱落超过9万个微塑料颗粒。/图:123rf
微塑料被摄入体内后,能穿过“不可渗透”的屏障,如肠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进入血液、淋巴系统、肝脏、心脏、大脑......甚至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据悉,微塑料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各种器官。
越来越多的研究,在人类体液和组织中发现了塑料碎片。
2022年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国际环境》上的一项研究称,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在17人(77%)的血液中都存在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等多院校联合开展的研究结果更令人惊讶:摄入后2小时,纳米塑料就会穿过人体血脑屏障抵达大脑,而这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体内的微塑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绝对的影响,但有些研究结果还是敲响了警钟。
近日,NEJM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与人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
研究对 257 名完成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平均 34 个月的随访,并进一步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与斑块中未见微纳塑料的患者相比,斑块中有塑料碎片的患者,发生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的风险升高 3.53 倍。
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健康患者粪便中的。
◎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肝脏、心脏、大脑.../图:123rf
2023年12月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篇文章称,微米塑料和纳米塑料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功能障碍、细胞增殖受损、微生物代谢途径受损。
当然,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没有意义的。《国会山报》表示,关于纳米塑料的风险目前仍是猜测。在高剂量下,它们可能对人体具有毒性。
据39深呼吸了解,摄入人体的大部分微塑料会被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并在肠道、肝脏、肌肉等组织中富集。随着时间的累积,它们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质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减少塑料袋和塑料盒子的使用。比如:
买东西时尽量使用布袋,如果实在没办法要用塑料袋,可以把它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少吃外卖,少使用一次性勺子和筷子;
买咖啡时自带杯子 ,少用吸管;
在购买牙膏或洗面奶的时候,看看标签,避免使用任何含有聚乙烯 (PE)、聚丙烯 (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尼龙、聚四氟乙烯 (PTFE) 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