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用战术导弹轰海马斯火箭炮是先进战法?中国早有更好战术

3月初,许多网友在网上讨论一段俄军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命中乌克兰军队手中的美国海马斯火箭炮的视频,这次无人机全程拍摄,总算给了吃瓜群众清晰且直观的画面。
图片
很清楚打中了
首先,为什么俄军要用伊斯坎德尔这么金贵的战术导弹去打海马斯火箭炮?
因为俄军手中的远程火力里,伊斯坎德尔的性能是最合适的。
我不是说伊斯坎德尔威力如何大,精度如何高。
而是伊斯坎德尔导弹更容易突破乌克兰军队的防空警戒网——它可以多次改变飞行方向,因此在发射后可以佯装朝着其它方向飞行,使得乌军不知道它到底要打击哪个目标。
伊斯坎德尔自己也可以发射诱饵,让乌军防空部队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弹头。
最后一点,伊斯坎德尔导弹虽然是亚音速导弹,但是在末端可以超音速攻击,把乌军的反应时间压缩到最短。
总的来说,打击海马斯火箭炮的重点是既要让乌军防空部队来不及反应,也要抢在乌军海马斯部队转移阵地之前。
俄军的这种战法先进吗?
只怕是因为俄军的火箭炮、榴弹炮和无人机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才不得不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
虽然不至于和某些大V预想的“用高超导弹才能击毁海马斯”,也反映出俄乌冲突前线的信息化水平,实在是水平有限。
之前我们中国就公开过类似的演习画面,但用的不是战术导弹,就是火箭炮和卡车炮。
比如下面这个无人机引导火箭炮命中目标的画面。
图片
火箭炮
可以看出是三发火箭弹命中了同一个目标,误差极小。
还有一个是卡车炮在无人机的引导下攻击目标的画面,是中国出口武器性能展示短片里的。
图片
卡车炮
这个短片的重点也是武器信息化水平的展示。
因此,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俄乌前线的信息化水平怎么样?
从俄军打海马斯要克服的困难来说,只怕是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前面说了,打海马斯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是因为这导弹本身的性能有优势。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伊斯坎德尔导弹部队一般来说直属更高级的指挥部,比如有些导弹旅直属俄军的集团军。
如此的编制,他们的信息化水平更好,技术兵人才也更多,在打击时间敏感目标方面,比俄军一般的部队要好得多。
同理,乌军的海马斯部队也是如此。
而且这两年来大家也逐渐看得清楚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乌克兰军队的最大支援是什么?
是标枪和毒刺导弹、M777榴弹炮、海马斯火箭炮、挑战者2坦克、豹2坦克、风暴阴影巡航导弹、M1艾布拉姆斯坦克、F-16等等西方武器吗?
我认为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是西方给的信息化系统和侦察系统。
西方的侦察卫星、西方沿着波兰与乌克兰边境线乃至于黑海上空飞行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又或者新加坡国防部长公开透露过的F-35,为乌克兰军队搜集了许多前线的情报,然后估计经过了北约参谋们的判读、归纳和整理,发给了乌克兰军队。
没有北约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在背后做支撑,乌克兰军队在2022年9月,能侦察出俄军在哈尔科夫附近地区已经唱起了“空城计”吗?
只怕要打一个问号。
同理,乌军的海马斯火箭炮为什么能一次次地躲开俄军的反炮兵射击?
还不是靠着更快的战场侦察情报获取和数据传输?
这才是关键。
这一次伊斯坎德尔导弹打海马斯火箭炮,似乎是由小型无人机全程拍摄的。
由此可推断,俄军在目前反炮兵作战中,确实使用了小型无人机作为一种侦察手段,并且跟踪炮击实况,作为一种毁伤评估的方法。
图片
海马斯
但是,俄乌冲突前线这种的无人机与电子战水平,实在是水平有点低。
之前也有对战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结论就是,一些老式的电子战设备居然还在前线能顺利发挥作用。
比如50年前苏联研制的Р-381Т“攻城槌”电子战系统,
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的Р-330Ж“居民”系统等等。
这种几十年前的电子战系统,居然还能发挥作用?
双方使用的民用对讲机,居然在前线的通话也是畅通无阻,可见电子干扰装备的落后。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前线士兵使用的反无人机设备推断出。
之前俄军展示过他们使用的反无人机背包,
结果经过辨认,这不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民用反无人机背包吗?
图片
民用的
这种级别的反无人机背包,民用级别的安防巡逻、农业养殖防护是够的。
但是居然能有效迫降俄乌前线使用的无人机?
你们这些无人机是正经军用的吗?
这也能解释此次伊斯坎德尔导弹打击海马斯火箭炮时,俄军无人机气定神闲地跟拍全程了,这种水平的电子干扰,根本没必要怕。
因此,俄乌前线的无人机大战,电子对抗,对其它国家有多少借鉴价值,也值得思考。
不过,俄军之前屡次无法拿出击毁海马斯火箭炮的切实证据,这次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才打中,也反应出俄军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如果能加快前线情报的获取,加快作战数据的传输,给老装备安装数字化系统来缩短瞄准时间,这可能比多装备一些将军们心仪的苏-34战斗轰炸机和T-90M主战坦克都重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