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笔回望中国科幻 专访《科幻世界》首任社长杨潇

全文1766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科幻世界》首任社长杨潇和总编辑谭楷回顾了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历程,从1979年开始,在主管部门的特批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02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幻世界》培养了4000多位科幻作家,如刘慈欣等,并创立了“银河奖”至今。

03杨潇表示,成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引领者之一是她一生的追求,她一直关注中国科幻的发展。

04除此之外,杨潇还关注到科幻在网络文学出海中的崛起,认为科幻是全球共同的“语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是中国科幻的两颗恒星,他们从事的事业拓宽了一个民族想象力的天空。”2023年10月21日,成都科幻馆新书发布区,曾获得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的吴显奎,将这一至高评价献给了杨潇和谭楷。
杨潇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首任社长,谭楷是首任总编辑。他们从1979年开始,在主管部门的特批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将《科学文艺》更名为《科幻世界》,将期发行量600册的一份杂志提升到了期发行量40万册,创立了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并延续至今。44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幻世界》培养了4000多位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从《科幻世界》成长,许多国外优秀的科幻作家作品也经由《科幻世界》的译介被广大中国读者所了解。如果有读者问,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何以选择在成都举办?杨潇和谭楷的努力正是答案之一。
图片
今日下午,杨潇、谭楷出现在“《仰望星空》《银河礼赞》研讨会”现场,活动结束后,杨潇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她从新作写就的心路历程谈起,倾情讲述她亲历的中国科幻事业如何从“从0到1”。
缘起一个未眠之夜
起笔深情回望科幻事业
去年2月的某一晚,杨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或许是春节过后热闹气氛骤然下降之因,或许是早有心事积压,总之就是难以合眼。看到指针已经指向凌晨3点,杨潇干脆起身思索那些萦绕在心头的事情。
“为什么要办《科幻世界》?对于中国科幻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科幻一度在四川仅存并兴起?一本科幻杂志如何实现从600册到400000册的惊天逆袭?”
一直以来,杨潇收到诸多类似的追问。她想到,世界科幻大会就要在当年10月举办了,全球科幻人目光都会齐聚成都,干脆在举办之前写一本书来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故事的开头就是一个未眠之夜,我很快就给谭楷说了这个事,他听后非常支持,决定一起写自己亲历的中国科幻。最后在《科幻世界》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合力促成下,有了这两本书。”杨潇笑道:《仰望星空》是对自己从事科幻工作的总结,也是给科幻迷的一份报告书。
图片
《仰望星空——我亲历的中国科幻》是杨潇创作的一部自述史,也是她继记叙自己父亲之作《百年长歌》以后,第二本以“作家”身份写就的书作。
对于身份的转变,杨潇坦言是很自然的事。“编辑每天就要接触作者和作家的作品,所以成为作者(作家)写一本书是很熟悉的感觉。不过我也会用编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因为写得仓促,也有不少遗憾。还有许多感动的人和事没有写进书里。”
《仰望星空——我亲历的中国科幻》上部记事,下部论人,讲述了《科幻世界》从创办到兴盛的艰难曲折历程;也讲述了杨潇与叶永烈、柳文扬,以及奥尔迪斯、赫尔、布朗等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中外科幻作家的交往故事。书中有一位出版人对创办科幻杂志的真知灼见,也有一位编辑对科幻作家的拳拳之心,更有一位历经风雨的老人对中国科幻事业的深情回望。
从“小编辑”到科幻“引领者”
始终关注中国科幻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有影响力的科幻杂志纷纷停刊,一些知名作家封笔永不再写科幻。《科学文艺》杂志也从顶峰跌落,杂志销量锐减,作家流失,在生死线上艰难挣扎……
面对难以为继的状况,《科学文艺》选择了一种在当时看来很“科幻”的选择,从科协经费中“断奶”,自寻出路、自行组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图片
彼时,杨潇还只是一个“小编辑”,她万万没想到,自行组阁的结果是自己被推选出来成为杂志主编,后来成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化发展和推广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我当时很懵,就没有答应,那会我孩子还小,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在科幻前辈童恩正的劝说下,杨潇勇挑重担,和另外3个主力编辑(谭楷、莫树清、向际纯)成天琢磨“怎样找钱”,小团队在艰难中锤炼成长,苦苦支撑。人手最紧张时,杨潇蹬着三轮车带领团队沿街叫卖,靠着这样的精神,让杂志活了下来,成为中国科幻唯一的“火种”。
1991年对于杨潇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世界科幻小说年会在成都成功举行。也正是那年,《科学文艺》正式改为《科幻世界》。十年之间,随着杂志质量不断提高,销量也随之跃升……
正当杂志红火时,杨潇却做了一个令大家费解的“大动作”。2002年10月31日,杨潇在杂志社召开了一个会议,宣读了一封《告别》信,“这么多年,失去不少,也得到很多,我很享受这份事业和这个团队。”当记者询问为何选择在最红火时告辞时,杨潇表示:“杂志社已经有很多有为青年了,我觉得他们会比我干得更好。科幻是一个光荣的事业,需要承前启后,朝向银河。”
图片
如今,杨潇虽然不在科幻一线,但她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中国科幻的发展。除了近年来诸如《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文学频频改编为影视外,她还关注到,在网文出海的大潮下,科幻正在其中以网文形态异军突起。“出海意味着要打破文化与文化、语言的壁垒,但科幻恰好是讲述全人类的故事,着眼未来的世界,所以科幻是全球共同的‘语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图片 泽登旺姆 部分图据科幻世界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