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美军军人自焚背后

图片
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
使布什内尔对用正常手段抗议感到绝望。
作者:梁钰诚 冯璐  毛予菲  
2月25日下午1时,华盛顿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外,一名身穿美军迷彩服的年轻小伙子拿着手机,一边走一边直播:“我是亚伦·布什内尔,美国空军现役军人。我不想成为种族灭绝的帮凶,所以即将做出极端的抗议行为。但对于巴勒斯坦人民目前正在遭遇的痛苦来说,这根本称不上极端。因为支持战争就是我们国家统治阶级决策的正常现象。”
25岁的布什内尔已经留下了遗嘱。现在,他要传送出最后的声音。
图片
愤怒的抗议者
布什内尔走到以驻美使馆门前。
他架好手机,然后转身、立正,右手掏出军帽,举起左手,将手中杯子里的液体倒在头上,随后把军帽扣到头上,掏出打火机弯下腰点火。火苗蹿起,迅速吞噬了他。布什内尔挣扎着高喊:“解放巴勒斯坦!”他喊了三次,边喊边奋力振臂,直至最终倒地。
这一过程持续了61秒。警笛声中,一名戴着墨镜的白人警察用手枪对准已倒在地上的布什内尔。一名黑人警察则拿着灭火器边灭火边高喊:“我不需要枪,我需要灭火器。”
火灭了,布什内尔被送往当地医院,第二天正式宣告死亡。
惨烈的画面,通过互联网瞬间传遍全美、全球。“解放巴勒斯坦”的嘶哑喊声,在无数人的手机中播出。悼念布什内尔的守夜活动,出现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
两天后,纽约下起倾盆大雨。夜雨中,数百美国民众来到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的美军招募中心,哀悼布什内尔。他的照片前,摆满了鲜花和蜡烛。
图片
·人们在哀悼布什内尔的同时,还在地面铺上了长长的白色名单,上面是死于巴以冲突的巴勒斯坦平民的名字。
第三天晚上,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写着“解放巴勒斯坦”字样的横幅前,站着一群美军退伍老兵。一个接着一个,他们脱下曾引以为傲的军服,丢入桶中焚烧。围观的人群默然。
第四天下午,密歇根大学150多名学生和校园附近民众聚集在迪亚哥广场上,举行悼念仪式。他们盖着被染红的布躺在地上,模拟死于以军行动的加沙平民。
广场周边放着代表遇难加沙儿童的毛巾,贴着印有遇难儿童照片的海报,扬声器里播放着受害民众的悲惨喊叫——学生们说,这些声音都是现场实录。
学生们当晚为布什内尔守夜,也为加沙和平祈祷,但他们更为自己的声音无人倾听而愤怒。密歇根大学“犹太和平之声”分会联合创始人比恩说:“布什内尔的死深深影响了每个人。他的死反映出人们(对战争政策)的绝望。这场悼念活动占据了广场和道路,我们也有机会和拜登总统及议员们交谈,但作用聊胜于无。”
3月4日,以多位美军士兵名义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批评了美国在加沙冲突中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信中写道:“毫无疑问,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一再地犯下了系统性的战争罪行。”
也是这一天,纽约曼哈顿有5万人游行,声援巴勒斯坦。《华盛顿邮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将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称为“21世纪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以军在加沙摧毁的建筑物,比毁于叙利亚战争的更多。
图片
·2024年2月22日,加沙地带,被以色列袭击摧毁的建筑物。
图片
绝望的军人
1999年,布什内尔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惠特曼。小时候,他在一个名为“耶稣社区”的宗教团体中长大。这个教派隐秘而保守。
布什内尔在该州的奥尔良读小学和中学,2013年就读于瑙塞特公立高中,两年后到布鲁赛特一家宗教出版社工作。据《纽约时报》报道,2016年夏天,布什内尔曾去以色列旅行,到过巴勒斯坦人聚居的约旦河西岸地区。
图片
·布什内尔(资料图)。
2020年,布什内尔加入美国空军,驻扎于圣安东尼奥美军基地,从事信息技术和开发工作。美军资料显示,布什内尔是第531情报支援中队的网络防御专家。
服役期间,布什内尔加入了当地左翼组织,并热心于慈善活动。他在街头为弱势人群分发食物,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帮助,结交了不少朋友。2019年,他脱离了“耶稣社区”宗教团体。熟悉他的人评价说:“布什内尔越来越远离他保守的成长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图片
·参加公益活动的布什内尔(左一)。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布什内尔结识了巴博萨,两人成为好友。巴博萨说,布什内尔非常乐于助人,愿意参加各种无报酬的义工活动。
布什内尔在参加空军入伍训练时结识的好友皮尔庞特告诉媒体:“我们都看到社交媒体上社会正义运动的内容,并深受鼓励。我们对战争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样身为军人的皮尔庞特说:“布什内尔的死,让我意识到我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等着你的朋友以死明志,而是应该现在就去做点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布什内尔与军队的合同将于今年5月到期。近年来,他一直在继续深造,以寻求职业转型。2023年1月至11月,他在马里兰大学全球校区学习计算机科学。此外,他还在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攻读计算机软件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已经学习了线上课程,并完成了下个学期的预注册。他不幸身亡后,就读的几所大学都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
图片
·布什内尔(左二)和他的朋友们。
尽管是名军中理工男,布什内尔在生活中却很有爱心。他喜欢唱卡拉OK,爱看《指环王》,还养了一只猫,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猫和婴孩的内容。决定自焚前,他写下遗嘱,把猫交给邻居,把全部积蓄留给巴勒斯坦儿童救济基金会。他把遗嘱交给一个朋友,并送给朋友一台“装满汽水的冰箱”。
布什内尔为什么要以自焚的极端形式进行抗议?最理解他的可能还是美国军人。退伍军人作家莱尔·鲁宾在《国家》杂志上写道:“美国空军在加沙的杀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提供情报和瞄准目标。”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使布什内尔感到痛心,也让他对用正常手段抗议感到绝望。
图片
·布什内尔和他的猫。
图片
被歪曲的人
布什内尔的自焚,无疑让一些力挺以色列的美国人感到尴尬。他自焚的惨烈场景和高喊“解放巴勒斯坦”的声音已经传遍全网,谁也遮盖不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遮盖”布什内尔本人。
美国和以色列的主流媒体开始以各种方式贬低布什内尔。一个办法是将布什内尔描述为精神病患者。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将布什内尔的自焚抗议称为“歇斯底里的状态”,记者马克·斯特恩写道:“精神病患者需要人们同情。”持这套说辞的媒体,通常也会在报道布什内尔的稿件中“提醒”,自焚可能会导致其他人对这种极端抗议行为的模仿。
但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乔尔比表示,自杀往往不易成功,但自焚是一种成功率高达70%的自杀方式。从视频中看,布什内尔在自焚抗议时行动坚决,意识清醒,着火后还高喊口号,无法将他和精神病人联系起来。
有分析人士指出,布什内尔在抗议前已表示,自焚是极端行为,甚至表示,在美国现有统治阶级的执政下,战争将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他还提前给一些媒体人士发邮件,介绍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很显然,他是清醒地进行着一个政治抗议。
图片
·布什内尔(资料图)。
还有媒体引导公众将布什内尔的行为归因于他的成长经历。他在被一些正统基督徒视为“邪教”的宗教社区长大,在圣安东尼奥参加过左翼组织,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这些经历很“异类”。《华盛顿邮报》称,布什内尔成长的“耶稣社区”对其施加了不良影响,并将矛头重点指向“布什内尔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倾向”。
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布什内尔则被描述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越来越远离自己保守的成长环境和在军队的职业生涯,反而投身于左翼和无政府主义的行动,经常谈论减轻贫困和反对资本主义。”
然而,布什内尔并非美国首位因巴以加沙冲突而自焚抗议的人,据《纽约时报》报道,去年12月,一名女性身披巴勒斯坦国旗在亚特兰大自焚,而其身份至今未被确认。布什内尔自焚身亡后,民众又将此事提起。
不少人认为,美国精英阶层对民众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心声压抑太久,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一位左翼人士如此写道:“布什内尔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带来了一种永远萦绕在勇气之风里的觉醒气息。”
图片
·和朋友一起看日食的布什内尔(右一)。
图片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魏南枝认为,布什内尔之死的影响持续发酵,可从三个层面分析其影响与动因。
美国现役军人布什内尔“自焚抗议种族灭绝”事件持续发酵,可从三个层面分析其影响与动因。
其一,该事件表明,美国普通民众,特别是新生代对于自己国家的道义认同感被美国一系列不道义的行为所摧毁。
在美国自我宣扬的价值观体系中,人权是关键词。一直以来,美国扮演着“人权教师爷”的角色,打着“拯救世界”的幌子,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发动所谓的“反恐行动”,以此“维护”全球安全。在这套叙事体系的影响下,美国民众相信“国家正义”。
然而,在当前这场巴以冲突中,美国的军援变相支持了以军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行动。据布什内尔的朋友爆料,布什内尔曾说:“美军直接参与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屠杀。”一面是“人权至上”“种族平等”的言论,另一面却是被斥为“种族屠杀”的行为,言行不一的美国又一次打了自己的脸。美国自己的行为冲击着自己宣扬的“人权”制高点叙事体系,简直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作为一名美国现役军人,布什内尔对此感到极度的失望与愤怒,所以选择了这样一条决绝的道路,其背后是美国普通民众对美国“人权灯塔”叙事体系的怀疑,对国家道义认同的坍塌。
其二,自焚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舆论的发酵严重打击了美国大资本对话语权的垄断。美国主流媒体刻意淡化了对自焚事件的报道,甚至将该事件朝着“布什内尔有心理疾病”的方向引导。而在TikTok和X平台(原推特)两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布什内尔的支持与称赞是绝大多数帖子的基调。这证明了美国所谓的“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背后不过是某些大资本的话语垄断,也强烈冲击了那套所谓“政治正确”话语模式。
其三,该事件进一步撕裂了美国的社会价值观。
虽然一大批政客无视巴勒斯坦正在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继续一边倒支持以色列,但美国普通民众特别是新生代同情巴勒斯坦的声音越来越大,对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做法是否真正符合大部分美国民众利益的怀疑越来越多,这无疑正在加剧美国社会的撕裂。
图片
·2024 年 2 月 26 日,人们聚集在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外,为布什内尔举行守夜活动。
本文刊载于
2024年第6期
《环球人物》杂志
总第513期
总监制: 张    勉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