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大家讲”3月25日“上新”!北大赵冬梅教授解读苏轼的命定与选择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受访者
图片
△讲座海报
苏轼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之美,更展示于他的心境与品格。聚焦于苏轼作品,我们感受到美,而若把目光放诸于历史背景下的苏轼个人,我们看到的,将是光耀古今的人格光芒。
3月25日,新一期的“东坡大家讲”继续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赵冬梅将以《东坡“过岭”:代际命运与个体选择》为题,将苏轼的个体放于北宋历史与政治的宏观背景之下,为观众深入解读东坡。封面新闻将对本场讲座进行全程直播,不能亲临现场的朋友可以选择封面新闻APP在线收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时年五十九岁的苏轼抵达惠州。赵冬梅教授的本次讲座,就主要围绕苏轼被贬谪至岭南这一时期展开。
赵冬梅教授提到,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北宋政治已经出现“恶性分裂”。在《大宋之变》一书中,赵冬梅对官僚集团的“恶性分裂”给出了定义:“士大夫群体分裂成为利益集团,集团利益超越朝廷国家的整体利益,成为影响个人与群体政治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集团之间党同伐异,互相攻击,甚而至于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其表现形式包括政治清洗、政治黑名单等。”
当恶性分裂出现,士大夫们沦为权势努力,皇帝也不得不与更善于玩弄权势的集团结合。苏轼的政治生涯,正是处于这一“恶性分裂”的时期。参与党争而失败的臣子多被贬谪“过岭”,这是当时宋朝对大臣最为严厉的惩罚。
在本场讲座中,赵冬梅教授也将以时间线等形式展示出北宋各个代际的典型人物,分析苏轼的代际命运。身处历史洪流,苏轼的观念与行为方式会受到不同代际人物的影响,而他处于历史之中,会作出如何的选择,又是怎样的事件和心境影响了他的选择?
图片
△赵冬梅教授此前在三苏祠前的留影
现在的我们已然知道,苏轼选择了拒绝和坚持自我。赵冬梅解释道,正是苏轼的坚持,让他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苏轼却始终保持清醒与独立,‘贬谪’中的苏轼,地位向下,精神却向上,完成了个体生命的拓展、净化与升华,又教化引导了周边的人。”赵冬梅说道。
主讲嘉宾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香港教育大学访问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与传播。著有:《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大宋之变:1063—1086》《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有《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