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种树150万棵!荒山变青山,他还想把青山变金山

记者 李岩松 见习记者 郭辰昊 实习生 李苗
2023年秋天以来,王安新种了60000多棵黄栌树,因为他的坚持,白云山从万亩荒山变成了万亩青山。30多年间,王安从肩扛手挑,到修起20公里水泥路,前后花了3000多万元,为荒山种下了侧柏、黄栌等150多万棵树。
从青年小伙到中年大叔,王安参与、见证了白云山从荒山变青山的过程。山青了,王安还想用这青山,留住更多游客,让青山变金山。
图片
“大王叫我来巡山!”
“大王叫我来巡山,巡完南山巡北山。”这原本是西游记中狮驼岭小妖的巡山生活,现如今正每日在王安身上上演,只是他要勤快得多。
15日早上9时许,见到王安时,他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的巡山工作。
王安皮肤黝黑,一双大手看起来苍劲有力,开一辆白色五菱面包车,车身上蹭得满是伤痕,车门一开,吱扭直响,很难让人将他和自费3000多万种树的建筑老板扯上关系。
“走,带你们去转第三轮。”王安现在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山。
白云山坐落在济南市章丘区垛庄镇,今年56岁的王安是地道垛庄镇人,承包这片大山已经30多年,11000多亩,不干别的,只种树。
“从去年秋天到今年植树节,新种植了60000多颗黄栌。”王安从好多年前就说自己已经种植了百万棵树,实际上至少有150万棵。
30多年间,他走遍了这一万多亩大山的角角落落。
在白云山的最高峰百峪大顶,王安介绍了一棵很不起眼的侧柏,这棵守在风口处的树和其他树相比看起来要孱弱一些,叶子也脱落了不少。
“大风吹的,生长很慢。”看着这树,王安的语气中略带心疼,这颗侧柏其实已经有十年树龄,虽然看起来柔弱,但其实已经扎稳脚跟,不用管护了,山上风大,这种树还不少,“其实长得慢点没关系,根扎结实,荒山不怕绿不起来。”
王安自己经营建筑公司,工地还没有开工,他本可以在家歇歇,“我在家两个小时都待不下去。”上山,成了他每日必须的工作,王安说,从20多岁开始包山种树,3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和这片大山打交道,也产生了深厚独特的感情。
图片
“种树、种树!”
“修路、修路!”
车行至白云山百峪大顶,走过百余米石阶路,就是白云山的制高点瞭望塔。登上瞭望塔,王安开始喘粗气,“身体也不比以前了,以前扛着树和工具从山底爬上来都很轻松。”
回忆包山的初衷,王安坦言起初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目的。他人生经历丰富,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回家,跟着父亲赶过大集卖皮鞭,收过羊绒,倒腾过面粉,还卖过苹果。
1991年,他开始做起了牛羊肉生意,生意风生水起,在那个年代,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有一天收拾摊位,他不经意间回头,正好看见家后面的一片荒山。“觉得可惜,就想种点树上去。”他找到镇上,包下300亩荒山,至此开启了他的种树人生。
种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那时山上没有路,他将做生意赚来的几万元钱投入到山里,修起石阶路,买不起机械设备,他就雇人一起往山上背材料,“和骡子一起驮水泥,它驮几袋,我背一袋。不想别的,一门心思就是想种树、种树。”现在回想,他也不知道当时为何有这么大的执念。至今,为了种树,王安修起的石阶路总长度已经有20000多米。
有了石阶路,怎样将树种满山又是个难题。“侧柏是比较难种的树,需要等雨季到来。”每年6月份开始会迎来一个多月的“黄金种植期”。王安和雇来的十几个工人,专挑下雨天上山种树,背上工具和六七十斤重的树苗,上午两趟,下午两趟。“有些陡峭的山坡,我们就爬过去,把树种在石头缝里,树不活就补种。”
时间紧张时,王安会雇上几十个周边的村民一起种树,平均每天能种上几百棵树苗,2006年开始,王安在山上逐渐修起了水泥路,种树变得更加省力,最近半年种植黄栌,平均每天都能种300多棵。
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树种满了山,但经常淋雨和劳累,也导致王安患上了严重的肠炎。
不只是种树带来的困难,难过的关,还有家人和村民的不理解。“我们这儿说一个人傻叫‘二锅’,村里人都说我精神有问题了。”村民不理解,连家人也不明白,每年往山里投这么多钱,王安到底想得到什么。
“关关难过咱关关过。”村民们的不解并没有将王安击垮,他觉得,人这一辈子总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儿干,而且种树这件事他自认为是自己眼光长远的表现:甘当栽树的前人,让自己的后人有凉可乘。而他的坚持也逐渐取得了妻子的认可。
2003年,王安转行做起了建筑生意,又赶上建筑行业“黄金期”,工程不断,2004年,他又承包了3000亩荒山种树。2006年,他承包下整个白云山主峰,至此,承包面积达到了11000多亩。
面积大了,传统背树上山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种树的需求,王安又为自己制定了“三上山”计划,即路上山、电上山、水上山。“那几年从种树又变成了满脑子想着修路、修路!”每年都要投入一百多万元到这荒山之中。
后来,树苗的投入已经占比非常小,最大的支出则在于修路,“20多公里水泥路,修了6年,投入接近3000万。”
如今,山里不仅有了路,高压电也接到了山里,在山顶各个位置,王安还建起了数座用于消防和灌溉的大水池,“三上山的任务基本完成。”
在百峪大顶,一位朋友认出了王安身上一件衣服,“少说也得穿了3年了,对自己怎么这么抠。”王安笑笑说,“哪有钱买新衣服啊。”
而说起山的变化,王安则略显兴奋,“山还是那座山,但是变绿了。”
图片
“荒山变青山
还想让青山变金山!”
王安修起来的20多公里山路,吸引了周边众多区县的自驾爱好者前来打卡,在“白云十六拐”体验驾驶乐趣、在“百峪大顶”露营看星星,白云山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每到周末,这山顶的车都停不开。”生态好了,人越来越多,王安又开始在乡村旅游上下心思。
在山里,他分出来近1000亩地,种上了稀有品种的桃树,搞起了采摘。“我把荒山变成了青山,还想让青山变成金山。”
王安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一直在山里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小女儿在国外留学后,发现了父亲给家乡带来的变化,看到机会,如今也回到家乡,创业做起了乡村文旅项目。“她俩一个负责下半山一个负责上半山。”王安笑称,如今女儿在山里建起了民宿、做了餐饮,虽然刚刚起步,但每到周末都是爆满状态,让他也看到了好的前景。
除了正常收益,乡村文旅也让周边的村民们得到了实惠。白云山周边的村庄,村民年龄普遍偏大,外出务工有些不切实际,他们的文旅项目搞起来之后,每天都能有十几位村民来此工作,时间自由,收入也有了保障。
“除了民宿和餐饮,前段时间,在白云山里又发现了一片规模很大的三叶虫化石群,未来还想往地质观光旅游方面发展。”张健是章丘区垛庄镇的宣传委员,2002年到镇上工作,他见证了王安投入真金白银一步步把荒山变青山的过程,他认为王安做事实在,改变了周围的村子的环境,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
在张健看来,王安用30年把荒山变成了青山,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还希望将白云山上的文旅资源利用好,带动周边的村民致富。从种植果树、搞民宿、做餐饮,到下一步想做的地质观光、研学游等,都是将青山变金山的具体实践。
现如今,白云山上基本不需要大面积种树了,更重要的工作是防火。近两年,王安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6点多起床,先去巡山,每天上午两趟,下午两趟,晚上一趟。
“这是换的第三辆汽车,三四年跑了15万公里左右,一年至少换三次轮胎。”王安说,从年轻时的身扛肩挑,到骑坏了13辆摩托车,又到3辆汽车,他参与、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他觉得这一生很值得。
站在百峪大顶上,王安望着山谷念叨,“再过十几天,满山又绿起来了。”春天的绿色,夏天鲜甜的桃子,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每年都是王安的期待。
午饭过后,王安喝完一杯水,又起身钻进车里,开始当天的第四轮巡山。“坐不住,上了山心里才踏实。”王安的白色面包车行驶在自己修建的“白云十六拐”中,几分钟后,渐渐在隐退在一片茂密的侧柏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