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中的刘梅上热搜:反思多重角色的职场女性价值

图片
□刘华敏 (湖南师范大学)
3月20日,#家有儿女中的刘梅是合格的妈妈吗#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百分之八十的网友表示了肯定。《家有儿女》播出二十年来,剧情讨论区与弹幕中,不乏苛责刘梅作为母亲的“偏心”与作为妻子的“讨好”。时隔二十年,从出场自带骂声到如今被赋予更多理解与欣赏。
我们重新理解刘梅,将其放置在新的认知体系中——一个具有复杂性的个体。刘梅是无数个中年职场女性的缩影,兼具多重角色却仍能积极对待家庭与工作,在任何一个时代,“刘梅们”都值得被欣赏与尊重,也需要被理解与支持。
中国语境下,传统“超级妈妈”不能完美应对家庭一切需求即为失职,母职中的不足会被放大被强调,付出往往会被隐形被忽略。《家有儿女》中的刘梅不完美,她因对调皮的儿子刘星采取“打压式教育”而被诟病。在剧情的幽默包装下,我们更多着眼于刘梅的母亲角色,习惯性忽略了她作为个体的复杂性。但刘梅不仅是一名重组家庭的母亲,也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护士,她要操心家务、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职场工作与人情往来。穿梭于公私领域的不同角色也是影响刘梅担任母亲角色的因素,她在家庭责任与职业理想的夹缝中生存。
从在“妇女解放”后,以家庭内照料为职责的传统母亲进一步承担公领域的“工作”职责,如刘梅一般的女性可以在工作中实现价值认同,但女性的家庭职责并未因从事生产劳动而被合理置换。她们不仅要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对其专业劳动能力的期待,还要面对专家话语对其抚育方式的全方位指点,在不断拓展、“精细加码”的母职工作与职场任务中周旋与权衡。多重身份的连续切换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使得许多中年职场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两套不同的文化逻辑中切换。UC大数据曾经在《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80后妈妈以平均67.23%的焦虑指数位居第一。在过去的社会文化中,家庭与工作两个空间所对应不同性别个体,但如今要在“职场母亲”身上整合起来,中年职场女性的焦虑无可厚非,从人情的角度,我们无法要求其成为面面俱到的超人。
纵观妇女从家庭到职场的奔波历程,母亲角色存在着被浪漫化、被选择性呈现,浪漫化母亲的能力,选择性呈现母亲所承受的矛盾与焦虑。我们可以从《家有儿女》中刘梅的部分不足来反思教育方式的完善,但不应成为女性对兼任理想母亲与职场强人的自我挤压的开端。当我们重新反思“刘梅们”的价值时,就意味着我们该反思中国语境下的职场女性所能调动的家庭内部资源的匮乏性,听听现代女性对于婚姻双方平担家庭责任的呼声,期待家庭其他成员与社会话语体系给予职场母亲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