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遗址现场探访:在“焦家古城”感受“文明起源”的脉动

2023年12月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之一为:在文明起源的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大约为距今5200年—4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衰落,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焦家遗址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
图片
3月21日,记者来到“焦家古城”,感受“文明起源”的脉动。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9处核心遗址中,焦家遗址是唯一由高校负责发掘的遗址,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焦家遗址持续开展了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作为目前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城址,“焦家古城”是与长江流域“良渚古城”同时期的古城代表。
图片
唐仲明介绍,大汶口文化中期城墙分两期夯筑而成,采用版筑技术,集束棍夯的夯窝清晰可见,这代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城墙建造技术,大型防御性工程彰显出古国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管理能力。在焦家遗址现场,记者清晰看到了解剖后城墙平面上的夯窝。
图片
在遗址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众多房址遗迹。唐仲明说,当时人们刀耕火种,房子是木骨泥墙,人们只能在地面铺层草睡觉,为了住得舒服,有些房子就在地面和墙面进行火烤硬化,眼下考古人员正在清理的一片红烧土,正是当年人们留下的痕迹,这一红烧土位于内城,可能是高等级的人的居住地。
此外,焦家遗址目前发现的430多座大汶口文化墓葬体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其中在高等级墓葬中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三重棺椁”。除出土白陶、彩陶、黑陶等成套的贵重陶器组合外,还发现象征权力的玉钺和成套玉装饰品等。焦家古城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形成了我国礼制起源的早期系统性证据,体现出以礼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制度创造和精神内核。而大量祭祀坑也说明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动物和器物祭祀传统已成风尚。另外从墓葬中出现的双手被缚等情况看,当时已经存在殉葬现象,这也说明了当时已经出现阶层分化。
图片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用浮选法原理筛土。浮选法的原理是:植物在埋藏前经过火的烤烧而变成了不易腐朽的炭化物质,长期保存在古代文化堆积中。在干燥的情况下,炭化植物遗存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将浮选土样放入水中便可使其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行提取。用这个办法能让我们知道当时人们吃的粮食究竟是什么。唐仲明说,目前所知当时这里的人们吃的粮食以粟黍,也就是小米为主,伴以杂食。或许是因为当时牛羊肉、鱼、蚌都能吃到,所以焦家遗址曾发现身高达190厘米的“山东大汉”。
图片
考古成果表明,焦家古城从城池营建、王权产生、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礼制起源等角度,形成中国文明起源的早期系统性证据,是中国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的典型代表,其鲜明的“世俗性”权力特征显示出我国“民本邦固”“井然有序”的深厚历史根源,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典型黄河样本。
此外,以焦家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内有6处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独有,清晰展示出近万年“古文化—古国—王国—帝国”的完整历史脉络,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突出特性和多元一体格局,为文明起源“中国方案”提供了代表性区域案例。
图片
有意思的是,在21日的现场探访中,记者还看到,工作人员还复原了当时人们建造城墙的工具集束棍,并用当时的技术夯筑起了一段城墙模型,此外还现场仿制了一些出土的陶器,并复原了当时人们切割玉石的场景,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五千年前生活在“焦家古城”的先民的生活。
记者:钱欢青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 摄影:薛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