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一个邮政局与第一部公共电话

图片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现代信息传递系统逐渐引入昆明。先是有线电报,后来是无线电报,有现代邮政,还有电话等。由于引进设备可靠性差,多“水土不服”,对外依赖度高,自主性低,弊端不少,甚至出现了电报送达比寄信还慢的笑话。但昆明和云南也从此跟进世界潮流,跨过了近代信息社会的门槛,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图片
当年护国路上的无线电营业处。
最早的有线电报和电报局
图片
昆明电报的出现与清末的中法战争有关。这场战争主要在云南、广西与越南边境展开,中国军民在谅山、临洮大胜法军,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垮台,法国人被迫求和。最后的结果却是中国不败而败,反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其中原因,一说就是通讯不灵,被法国人欺骗,待捷报传到北京,条约已签,无可更改。此说无法证实,但当时中国通讯落后,影响军事能力,却是事实。
无论如何,中法战争之后,昆明算是有了电报。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昆明到蒙自的单铁人工电报线路架通,这是昆明第一条电报线路。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云贵电报总局在昆明开局通报,后来改名云南电政总局,地址在东城埂脚的迎恩街(今兴华街北段和报国街之间)。此后又陆续架设单铁人工电报线路,逐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东、滇南、滇西3条干线,并与邻省四川、贵州、广西电报线路相连,还开通了到越南、缅甸的国际电报电路。
云南电政总局在全省四十多个县设有分局,主要线路有广西、滇东南线;贵州、滇东线;四川、滇东北线;缅甸、中甸,滇西线;越南、滇南线;泰国、滇西南线等。到1924年,全省电报线路总长达10009公里。从1886年到1936年,只能在单铁线上通报话,采用莫尔斯人工机收发电报,通过磁石交换机人工接转。
最早的无线电报:机房“华人免进”
图片
1918年,由于有线通信常遭破坏,当局决定兴建无线通信,台址选在昆明交三桥外的五谷庙,以高价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买来一台二手长波电台,盖起了机房和报房,立起了一座150米高的大铁塔和六座50米小铁塔,这是昆明最早的钢结构工程,在当时的昆明城鹤立鸡群,耀眼夺目。早期无线电台业务全由法国人和越南人负责,中方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购进的是法国里昂淘汰的二手火花式长波无线电台,还只能与法国设在天津、香港、河内、巴黎的电台联络,再中转各地。1925年8月,云南无线电台建成,昆明和北京、上海、沈阳等一起成为中国少数拥有无线电台的城市之一。
图片
1928年,云南无线电台改设短波机,安装法国设备,开通了昆明到江西南昌的电路,但通报效果较差。1930年,电报局改从上海购进短波无线电台,除五谷庙外,又在五华山武侯祠再建一台,并在省内河口、宁洱、通海、下关、昭通建立分台。设备经滇越铁路运进时,又被法国人扣留,后来不得不允许法国人在滇越铁路昆明车站设立电台,以此作为交换,短波无线电台才得以放行。此后,法国电台又与云南电报局竞争,和昆明奸商勾结,干了不少坏事。但昆明终于可以直接与上海、南京、四川、贵州直接收发无线电报,并与香港彼此电报互通,原来由河内经转的电报,也改由上海经转。与此同时,无线电报局在省内多处设立分台,开办省内外电报业务。
早期昆明开办的电报种类有:官、军及商务电报。军报优先传递,官报分一等官报(军事官报)、二等官报(寻常官报);商报分加急商报、寻常商报。局内公务业务称“公报”,也有加急和寻常之分。又据需要开办报灾电报,按一等官报提前处理,还有报馆电报、赈务电报等。后来还开办了选举(筹办国大代表选举)电报、防空电报、物价电报、粮情电报、粮食生产情况电报、特快电报、夜间电报、交际电报、旅行电报等,都可以折射出当时的历史状况。电报拍到昆明,投送范围是东到金马寺、南到螺蛳湾、西到黄土坡,主要靠步行投送,后来增加了少量自行车。
早期云南电报局设有洋总管,业务被洋人控制,他们常常利用管理线路的职权干涉中国内政。如云南辛亥重九起义爆发后,革命军重要军政电报被丹麦人纳尔扣压下来,而先发外国领事的电报等等。
最早的邮政局:“大清邮政局”
明清两朝,昆明对外信息交往主要靠驿站,凡有官方捷报、文书,全靠专差驿夫传送,数百年如此。至于民间信件,有钱则雇人递送,无钱就只好托人了。清末开始有人建立民信局,开通从昆明到昭通的邮路,每封信收费约80文或180文,限期20日或50日送到,每月寄送三次、六次或九次不等,开办多年,市民称便。
图片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喻各省撤驿站,设邮政”。云南遂自办邮政,起初附设于海关之内,总局在蒙自,称为“大清邮政局”,以海关的外籍税务司兼任邮务长,这样,邮政之权也落入外国人手中。蒙自邮政总局在昆明设分局,称云南府邮政分局,是昆明设置最早的邮政营业机构,地址最早在五华山下的翊灵寺矿神庙,后来又搬到兴隆街公房,并在东院街(今光华街东段)、卖线街(今华山西路南段)、东门正街(今长春路东段)、城隍庙街(今武成路中段)设立4个分局,在街头设立信柜8个,信箱14个,以利市民投寄信件。清宣统二年(1910年),邮政与海关分开,总局迁到昆明,成立云南邮政总局,设在巡津街北口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法式建筑中,这里距滇越铁路总车站不远,邮运很方便。
图片
早年昆明城里的邮差送信。
早年昆明邮局主要收寄中外公文信件包裹,寄一封信贴两文钱邮票,还办理对外汇兑,主要是为留学生送款。邮局业务很旺,年处理邮件达150万封,其中明信片约占六分之一,包裹约有7万多件。邮局还办理汇兑业务,与国内、国外联网,快捷方便,价格较低,很快就取代了此前在昆明盛行的票号汇兑业务。
昆明邮政局建立之初的40多年,总办都是外国人,如英国人西米士、法国人戈德兰等,其工资为中国员工的百倍之多。这些总办还利用职权,动用邮车大做走私生意,甚至贩卖鸦片,大发其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国人还借口修筑滇越铁路需要,在今华山南路自设法国邮电局,开办所谓“客邮”,公开收寄中外邮件,与中国邮电争夺利益,破坏中国邮权统一。后来几经交涉,直到1923年1月,法国邮局才被迫撤销。
“邮转电报”:“邮政骑马,电报骑牛”
图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云南军阀混战不已,省内土匪横行,有线电报线路设施多被破坏,电杆、电线被盗,甚至随修随砍随盗。由于时局混乱,无法维持,许多有线电报线路名存实亡,滇东仅通曲靖、宣威,滇西仅通楚雄,滇南仅通宜良、通海,其余线路或者中断,或者时通时断,不能保证,实际上已处于半瘫痪状态。为应付这种局面,电报局只好开办“邮转电报”业务——将电报拍发到尚能通达之地,然后转交邮政传递到目的地。
“邮转电报”开通,省内电报只能拍发到曲靖、楚雄、宜良,然后交邮局转运投递。而拍往内地和国外的电报就更费周折,省内部分通过滇越铁路的火车邮送到越南的河内,再由河内的法国、英国、丹麦、挪威电报公司通过海底电缆转发香港、上海。反过来,省外、国外电报也得先发到河内,再通过滇越铁路邮送昆明,由电报局抄送收报人。由于抄寄等环节常常出现延误,有时信都寄到了,电报还没有到,受到社会的责难,被讽刺为:“邮政骑马,电报骑牛。”(杨润苍《云南电信的发生和发展》)
最早的“衙门电话”和公共电话
昆明市内电话始通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在清总督府督练公所(今胜利堂址)和提学司署学务公所(今华山西路翠湖小学址)两处各设20门磁石式电话总机一部,在各衙门、军队、学堂安装分机,以联络各官府、官军和学校。
图片
清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昆明商业兴旺,云贵电报总局奉令在昆明增设营业性质的市话,在云贵电报总局内安装磁石电话交换机,并与督练公所、学务公所两个总机相接,称为“总机关”,由电报局管理,同时安装商用电话,共有政、警、商用户约100户。
直到清政府垮台前,昆明市内电话还是“衙门电话”,多为官府、军队、学堂、官办洋务工厂使用。全市只有20个电话号码、10个分机号码,绝大多数要靠人工转接。而所有军政要害部门的电话,不久就被日本特务学校同文书院派人刺探得一清二楚,记录在《支那省别全志》一书中。1914年7月27日,当时的《滇声报》评论“电话总机关之可恶”称:“电话租赁与人,则电话之办理人,即应尽心其事,随到随接。此三尺童子亦知其然也。乃者,电话总机关之司事,于接受电话时,屡屡不理,或通电后亦即置之。此等情况,在他处之电机,本报不得而知,若以本报之电机言之,则实屡不爽矣。夫电话总机关,一交通界之商店也。其性质非如各公署之尊严。而办事之人,竟有如此可恶,勿感乎一般少揽官权者之擅作威福也,以小喻大,吾不得不为小百姓苦矣!”
图片
1926年,昆明安装公私电话达240部,多数用户仍然是军政机关和要人公馆。设备简陋陈旧,只有人工磁石交换机两部,为单线制,通话经常受阻。
1930年整顿市话,分为南北两局,南局设于近日楼上,以工商用户为主,北局设于五华山省府内学山楼上,多为军政部门使用。设备总容量541门,实装发展到400户,并开始装设公用电话,在东南西北城楼各设一部,专供公务及报警(火警、匪警)用,由警察管理,不收费。
昆明长途电话始办于1935年,整整晚于电报49年,先后架设了从昆明通往滇东寻甸,滇北武定,滇南通海,滇西楚雄、姚安、永仁等地的电话线路。
图片
当年近日楼上就是昆明电话局。
昆明自动电话出现于1940年6月20日。早在1937年,当局就投资50万银圆,由云南电话局向德国西门子洋行订购自动电话设备和千部电话机,时值抗日战争,敌机轰炸昆明,设在五华山上的电话北分局机房被炸毁,施工大受影响,直到两年之后,昆明才有了自动电话。到1943年,各种电话容量为1065门。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朱净宇
文图资料:《老昆明旧话旧照》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