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岁新洲花朝节火出圈

全文2640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新洲旧街花朝节吸引了全国各地商贾和游客,成为当地盛大的民俗活动。

02花朝节源于唐代,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新洲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

03除了传统的商品交易,旧街花朝节还融入了戏曲演出、花神祈福仪式等文化休闲活动。

04为此,新洲区政府引导村民在集市周边建设文旅设施,提供赏花踏青等服务。

05专家认为,传统节日需要注入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旅新业态,以吸引不同年龄段、职业和文化趣味的人参与。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赶集的人们渡过三庙河。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图片
游客询问购买竹篾用品。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图片
市民游客享受“赶大集”的乐趣。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图片
新洲旧街花朝节吸引全国各地商贾、游客来赶集。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图片
(上接第一版)
■ 人多、热闹、好玩
年轻人请假也要回来
“花朝节不是旧街独有,也不是新洲独有的!”
武汉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孔子问津传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森林介绍,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一个很浪漫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这个节日相传形成于唐代,民间效仿武则天在初春时节出游赏花,形成了一个与元宵、中秋类似的“月半”节,人们将这天定为百花仙子的生日,名为花朝节。
花朝节为何在新洲旧街落地生根传承至今?李森林说,从区位看,新洲旧街地处大别山脚下,团(风)、麻(城)古驿道旁,既是大别山与鄂东平原的交会处,又是水陆联运的水旱码头。旱路,东可进入大别山腹地,西下武汉,北达豫皖,南至湘赣;水路,在旧街码头,可沿三庙河入举水,直通长江。南宋淳熙年间,旧街出现花朝庙会,之后由庙会演变为花朝集市,辐射鄂东及周边省份,绵延至今,未曾中断。
3月24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今年旧街5天花朝节最隆重的一天。记者当日上午再次来到集市现场,看到商家摊位以三庙河桥为中心,向两头分别延展了两三公里,远远看去,集市上人头攒动,确有“清明上河图”的繁盛景象。桥前的问津文化广场,正在举行花神祈福仪式。观看仪式的赶集者从舞台下广场站满到马路上的集市,有数万人之多,场面恢宏。
旧街当地一位卖竹篾用品的蔡女士说,她在花朝节做生意30年了,一些老式家用品仍有市场,比如斗笠,山里做农活的人下雨的时候还用得着。而不少做工精细的竹篾用品,许多赶集者买回去是挂在墙上当装饰品的。蔡女士说,旧街一位69岁的梅姓篾匠,13岁学艺,如今可以用竹篾编织小盘子。编织时,他用不同颜色的竹条,把自己的“梅”姓编到竹盘上,武汉的老板来买,一次买了10个回去做装饰用。
58岁的本地村民刘启祥手提一只刚买的木蒸桶,挤在人群中。刘启祥说,这种木蒸桶可蒸饭和蒸肉粉,手工做的,超市里只卖胶桶铁桶,木蒸桶只有花朝节集市上好买。他来自十几里外的道观河街,小时候就常来旧街花朝节赶集,知道花朝节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逛花朝节是新洲人的习惯,不买东西,也要来走走看看。
记者遇到来自麻城宋埠的70多岁的李铁冰和老伴。李铁冰买了3个簸箕,他说往年他也来花朝节赶集,不为别的,就为花朝节人多、热闹,自己祖上就来花朝节赶集。几名中年妇女手挎竹篮穿梭在人群中,颇有过去赶集的模样。她们来自黄冈团风,约了10人结伴搭车前来,竹篮都是在花朝节集市现买的,团风有露天集市,但没有这人多,她们买了花树苗和新洲特产的糖果点心,大老远来这里就为“好玩”。
在问津文化广场的新洲非遗展示区,来自长沙的刘女士在买新洲非遗“得胜手工油面”。刘女士说,她是应新洲亲戚邀请来看花朝节的,这里的独特之处是有真实的热闹,可以看到乡亲们的生活日常。
“来逛花朝节的人为什么逐年增多?我看主要是传统和习惯,农历二月十五赶花朝集是本地和鄂东人的乡愁记忆,已融入血液,伴随着大别山脚下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花朝节集市上很多小商品随处都买得到,但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集市上吃喝住用一应俱全、人挤人的那个氛围,那种默契,那种早春时节人们对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不是在各自生活的小地方里找得到的!”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熊莉告诉记者,有从旧街走出去在大城市安家的年轻人,今年春节没回来过年,但花朝节却请假回来了。
新洲文史专家李森林则表示,旧街花朝节的火爆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心,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会因现代化进程和时代巨变迅速消失,即便它的物资交易功能衰减,鄂东人民对于花朝节的心理依赖和情感寄托,不会一朝一夕消散,它作为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属性依然存在,并具有顽强的文化生命力。
■ 民俗节庆与文化休闲融合
可以看戏也可以寻找投资伙伴
今年旧街花朝节,食品餐饮、服装鞋帽等各色小商品为大宗消费,戏曲演出、花神祈福仪式、三庙河畔汉服秀、民间歌舞表演、传统生活方式场景网红打卡点、新洲头部主播直播带货等吸引人气。
3月22日旧街花朝节开幕第一天,身着汉服、手撑油伞的“花仙”女子们列队走过河心步道;3月24日,龙灯表演在横跨三庙河的步道上进行,舞龙者在露出河面的一节节石墩上献上精彩表演,两岸和桥上的赶集者纷纷围拢观看,为花朝节增添不少传统文化色彩。
24日一早,新洲善书传承曲艺团团长方如海和团员正在排练,当日上午他们的演出是8个演出节目中的一个,还要换上汉服,参加1000多人的汉服巡游活动。当日下午记者离开时,问津文化广场的舞台已唱起了楚剧,观看楚剧的人群和上午花神祈福仪式一样密密麻麻,站满整个广场。当日在旧街两个打卡点,老式的竹床、竹椅场景吸引不少赶集者来拍照留影。新洲人谢成林组建的“乡村苕哥”直播带货团队,在集市现场表演情景剧,将表演实况传播给全国粉丝。
“过去花朝节的集市就在三庙河的河滩上进行,如今集市设在河滩外的公路上,河滩进行了环境整治,建设了亲水平台和彩色人行道,还在河面设置了游船,为赶集者提供更多休闲游玩的去处!”
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熊莉说,旧街已有的问津书院、稻田记忆、城楼寨等景区,也配合花朝节为赶集者提供了前来游玩的便利举措。花朝节与本地景区的联动,意在推动旧街花朝节作为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将其与文化休闲产业融合,传承花朝节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拉动地域性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新洲区文旅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新洲区政府在旧街举办了第一届花朝文化旅游节,并将会期延为5天。至此,旧街花朝节从农用物资交流朝着文化旅游的方向发展,花朝节吸引力和辐射力更强,全国各地商人如潮水涌至。据初步统计,2013年旧街花朝节设1300个摊位,单日人流量约10万人次。到今年,摊位数达到2400多个,22日开节首日人流量为16万人次,24日(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当日,人流量超20万人次。
“政府重视,把花朝节当作新洲的一块文化品牌,不断注入新内涵,擦新擦亮。政府扶持、引导,是关键!”这位工作人员说,作为老新洲人,他亲眼见证近些年新洲区政府牵头主办花朝节,让花朝节趋向回归民间民俗活动本色,同时融入文旅新业态。政府还引导村民在集市周边建设樱花园、苗圃、采摘基地、农家乐餐饮、垂钓休闲配套文旅点,让赶集者还可以享受文旅服务。当地人家邀亲友来旧街逛花朝,参加赏花踏青活动。今年旧街花朝节,不少村民更是主动把自家院子腾出来,供游客停车。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如何适应城市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郑传寅教授告诉记者,民众赶集习惯的力量巨大,在阳春三月,对花红柳绿的向往,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审美需求与心灵需求。还有商业需求,政府做好了组织管理,维护好环境和秩序,商家只会越聚越多。他表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处的节日“语境”在发生变化,需要在弘扬节日本源精神的前提下,为传统节日注入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旅新业态,以便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趣味的人,在这样的节日中都能各取所需,“老节”也一定能焕发新生与活力。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