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屡现自杀事件:规培制度当回归初衷 | 快评

近期,“医学生自杀事件”登上热搜。据媒体报道,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连发生两起自杀事件,其中一名麻醉规培生割颈自杀,另一名医院实习生烧炭自杀。媒体记者3月21日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了解到,两起自杀事件属实,目前已移交公安机关进行调查。
一时间,“规培医生”制度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当然,目前的信息并不就能证明规培生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轻生,也无统计数据表明规培生的自杀率高于其他群体,但“规培生苦”“规培生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坊间也总有“规培医生沦为廉价劳动力”等言论,足以证明目前的规培制度存在一些问题,规培生的待遇也值得关注。
规培医生制度的学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的是医学生毕业后不直接参加工作,而是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培训医院接受系统性的临床训练,这项参考自美国的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卫生部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形式,提出过规培的理念。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2013年12月31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须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4年2月13日,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在最近十年里也确实做到了“全面铺开”。
规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培养医学院新进毕业生的临床胜任力,帮助他们完成从医学院到医院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培养临床技能、提升专业素质。然而自规培制度实施以来,医学生对其的吐槽与抱怨就没有中止过。“规培生是医院食物链底端”“用数年青春换一个不确定未来”的言论既反映了广大医学生的心声,也切实反映了规培制度的现状:医学生在规培期间工作任务繁重、薪水很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学到临床专业知识,结果从治病救人的医生沦为打杂干活的前近代学徒工。
规培制度缘何沦为某种“当代学徒制”乃至“当代奴工制”?讨论这个问题,还应将视野放宽到全社会:就“需求端”而言,社会大众需要多少医学生,需要的又是否一定是经过规培的医学生?而就“供给端”而言,规培制度能否达到这项制度的初衷,也即“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业务能力”?从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颇有疑问的。
然而,规培制度实施以来,“提高医生从业标准”“控制从业者规模”“为规培基地供应劳动力”却是已经出现的几大效应。三年的规培期限与一纸规培证,意味着医学生的入行标准更高、从业等待期更久。
《中国卫生》2024年2月18日发表的文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十年,从“5+0”到“5+3+X”》标题高度提炼了现今医学生的职业之路,也就是本科生在五年学习结束之后,如果不继续深造的话就要接受为期三年的规培,硕士博士的话年限另算。如此之长的“从业前年限”,意味着一名医学生几乎要在年近三十时才能独立开始执业生涯,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医疗行业劳动力的短期“供应量”。
一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以下简称“规培证”)也是让广大医学生“又爱又恨”的存在。2013年七部委颁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进入无规培不行医的时代”,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生,必须接受3年规范化培训,并在结束培训后拿到规培证才能上岗。
规培证对医学生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当然也是一道非常高的门槛。极端地讲,如果没有这张规培证,主治医师的资格、中级职称的评定或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就业机会就已经对医学生关上了大门。
社会大众有着丰富多样的就医需求,他们需要的就医标准也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中国医疗行业以“多种学制、多种培养路径”著称,在培养大量医学生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民众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而即便在今天,市场化较为彻底、可以独立执业的某些专科医疗(如口腔科)对规培证的要求也不那么高,在保证了行医医生“供给人数”的同时,也改善了医生与患者的境遇。
因此,没有必要让已经有行医能力的医学生被迫“困在规培期里”却不能给病人看病,发出“被别人随意拿捏”“只要不死,想拿规培证,就得服从”的感慨,社会也不应以规培制度变相地拔高“供给端”医生的从业标准、控制人数规模,如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人为压缩医生规模,还有固化利益集团之嫌。
因此,规培制度的改革也不能仅限于简单的“提高规培生待遇”或是“改进规培生管理”,而应当放到更大的视野之中,探索如何将规培制度与“从业资格”“规培年限”脱钩,更好地专注于其“提高新进医学生业务能力”的初衷上,而不是变成医学生“热情内卷还是高效摸鱼”的选择题,或是沦为医疗行业固化自身门槛、保证行业既得利益的“护城河”。
王兢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