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 进一步提升能源产业“含绿量”

图片
2023年6月2日,戴厚良(右二)深入大庆油田开展主题教育调研。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是“高频词”之一。报告不仅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更描绘出2024年能源工作的新图景。
近期,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石油将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当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
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9亿吨,连续7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幅达1170万吨油当量,形成新的产量增长高峰期。其中,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同比增产300万吨以上,较2018年大幅增产近1900万吨,国内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势头。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当前中国油气勘探获得一批新突破,国内外油气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天然气产量占比持续提高,形成并巩固发展了国内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当量和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三个1亿吨’新格局。但是,当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戴厚良说。
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显示,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三大盆地作为我国天然气增产的主阵地,自2018年以来,其增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增产量的70%。
对此,戴厚良表示:“要立足中国实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能源超级盆地”是指地下赋存大规模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地上具有丰富的风光等新能源,具备建成超大型能源生产与利用基地的资源基础和地质、地理条件的能源富集盆地。“能源超级盆地”在绿能、产能、储能、控能、用能、节能、智能“七能”科学理念与技术加持下,将实现地下化石能源与地上新能源二者协同、高效、智慧与绿色发展,具有化石能源规模大、新能源规模大、地上地下储备规模大,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规模大四大标志特征。
在戴厚良看来,我国在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盆地内跨省份跨行业跨企业协调难度大;二是现行产业政策不利于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与多能协同开发利用。
对此,他建议将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委员会,负责能源超级盆地建设顶层设计,会同有关省份、能源企业,统筹制定能源超级盆地建设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与路线图,有序推进能源超级盆地建设。
“可以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打造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鄂尔多斯盆地内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建设成为能源超级盆地的资源基础;盆地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干道,是西气东输等能源主干线交会地,也是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区位优势突出。”戴厚良表示。
进一步提升产业“含绿量”,
推动再生塑料循环利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2024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紧跟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升产业“含绿量”。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制约和‘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塑料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难题。”戴厚良表示。
塑料的回收利用及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使用,被业内视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
戴厚良介绍:“塑料中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具有高强度、轻质量、无异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特别是饮料容器。”研究显示,PET粒子的食品级多次循环回收,可有效降低其整体环境影响。循环再生一次后PET粒子的碳足迹相比原生粒子减少约9%~30%,5次循环再生后可减少约37%~62%。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PET瓶生产国和消费国。《“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
当前世界多国出台了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为代表的相关法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截至目前我国暂未出台配套法规,推进食品接触用PET瓶原级利用,允许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作为食品级包装材料并循环利用,且由于缺乏相关法规,目前存在一些非正规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用低劣再生塑料制食品包装,带来食品安全的风险。
戴厚良介绍,我国部分企业具备一定的食品级再生塑料包装制品生产能力,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产品同级循环利用方面,只有个别有资质企业授权开展过试点工作。同时,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法规政策尚未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制品在国内未形成有效市场。
“我建议尽快研究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相关政策,允许相关制品在国内循环使用,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及认证制度,为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技术保障。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的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将促进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技术提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全面高质量健康发展。”戴厚良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6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