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奏名家到上音名师,“英雄小号”李德钦的音乐路

李德钦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现场。(00:54)
上海音乐学院最近正在举办铜管艺术节,小号、圆号、长号三个专业从国内外广邀名家、大师来交流,校园里热闹非凡。
作为上音的小号副教授,也是铜管艺术节的联合项目总监之一,李德钦的脚步异常忙碌。
在管乐发展起步较晚的中国,鲜有几位小号演奏家能接轨国际演奏水准,而“85后”李德钦是其中之一。
2018年,正处在职业发展黄金年龄的李德钦,作为高层次青年人才被引进上音。上音管弦系又添生力军,铜管力量吹响新号角。
从舞台到校园,从演奏名家到上音名师,李德钦的音乐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图片
李德钦演出现场
远赴德国,寻找答案
小号,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音色高亢激越,常用来表现胜利、冒险等正能量形象,充当“英雄主义”的作用。用李德钦的话说,小号是乐团中的“司令”,一声令,三军随。
少年李德钦误打误撞,走上了小号的学习之路。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到上音,李德钦一路顺风顺水。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中国爱乐乐团。
那时,乐团常邀国际名指来客席,“我们要达到指挥的要求,最好是预判,看着指挥的手就知道他要什么音乐。”李德钦可以胜任要求,但有时候完全不理解,指挥为什么要这样?
工作了几年后,李德钦寻找答案的想法越来越浓烈,而德国小号大师乌沃·科米史克(Uwe Komischke),正是他精挑细选、万里追寻的目标。
图片
李德钦和学生一起演出
二者因为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结缘。每次要演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前,李德钦都会翻出1990年代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的演出视频,如《第四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爱不释手,每天晚上反复听。
“第一次听,我怀疑播放器有问题,是0.5倍速慢放吗?特别慢!一旦听习惯了,其他版本都听不进去了。”李德钦的目光被乐团深处的小号首席锁住,彻底被圈粉了。
李德钦开始四处打听,找了一年多,问了一大圈人,包括在德国留学的好友,才知道对方的名字。
乌沃1983年开始担任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第一小号首席,1997年进入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任教。这是德国第一所管弦乐学校,成立于1872年,其音乐历史和音乐教育模式在德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图片
李德钦和学生一起演出
不远万里,李德钦飞到德国,拜师乌沃,“他问,你来干嘛?我说,我来找答案。”
第一天上午上课,连乐谱都没有。乌沃给了一堆基本练习,时值、力度、连线、谱音、速度……均提出明确要求,并要求他隔天早上回课时,吹得一模一样。
李德钦就着面包和水,练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上课,老师很满意。
“接下来该吹点什么新的?老师答,基本练习,吹一年。”那一刻,李德钦蒙了。基本练习吹一遍要1个小时,他每天吹8遍,枯燥无比,“好比打羽毛球,不打球,反复练手腕动作,又好比打篮球,也不投篮,就是拍皮球。”
在国内,他已经走到了金字塔尖,怎么到了德国,还得从头再来?李德钦内心有过挣扎。前两个月,他崩溃了,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直到两个月后回国,他在飞机上才想明白,他是来求不同的,而不是来求认可的,“刚开始,还是有点求认可。”
“全部都一样。”这是乌沃每天上课的高频词,他要求李德钦在不断的基本练习中,重复准确,深入骨髓。直到一年后,李德钦才开始吹小号作品。
“以前就是太随意了。”李德钦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记得,在学生时代,没人要求过演奏法要统一,大家会随意改变一个音的时值长短、声音力度,而国内乐团在演德奥作品时,铜管部分总是缺一点味道,也是因为不够极致、不够准确。德国的教学异常严谨,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和方法,能保证小号演奏的稳定状态。
图片
李德钦和学生一起演出
2013年到2019年,在古典音乐的重镇德国,李德钦持续接受最传统的小号教育洗礼,最终拿下了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高级演奏家文凭,相当于表演专业的博士学位。
2018年,李德钦作为高层次青年人才,被引进上音。虽然他还是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的客座首席,每年总有机会上台演出,但教学已然成为他的主业。
“管乐在国内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铜管,20年前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根本问题在教学。”李德钦深知,只有扎根学校,才有机会改变未来的5年、10年,“我们在台上吹,学生也是听个热闹,只有在学校,他们才能从言传身教里真正学到东西。”
图片
铜管艺术节闭幕音乐会,李德钦、乌沃(右五)、小号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演出《塞尔达传说》。
回归校园,改变根源
随着时间推移,改变正在发生。经过多年的耕耘和铺垫,上音的铜管从教学到演奏,均有了显著提升。
如今的上音,不仅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还频繁邀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专家、大咖,参与艺术节、大师班、工作坊。
首届上音铜管艺术节因此而生。圆号、小号、长号,三个专业从国内外广邀名家、大师来上音,校园里热闹非凡。全国11所音乐学院的小号老师,更是史无前例地首次聚齐。
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们,纷纷为上音学生上起了专业课。小号学生奔走于不同名师的门下,像海绵一般吸收和学习。老师们风格不一、学派不一,学生脑子里会不会“打架”?李德钦却乐见此景,他希望学生能从不同之中有所观察、有所收获,对音乐有更立体的认识。
李德钦还观察到,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对自己的要求和刻苦的程度也更高了,“毕竟客人来了,要向全国的老师展示!”
图片
铜管艺术节期间,全国11所音乐学院的小号老师实现首次聚首。
铜管艺术节期间,除了一对一的专业课,重奏训练也占了很大的比重。63岁的乌沃从德国远道而来,也把重心放在了重奏训练上。
“经过重奏训练,学生才能懂得合作、学会聆听,这是一对一上课达不到的效果。”李德钦坦言,能成为独奏家的人凤毛麟角,学生未来99%的出路是进乐团,重奏的训练、室内乐的理念必须从一开始就根植入他们的脑海。
乌沃原样照搬,在上音上课,和在德国一样。“他把抽象的事变具体了。”李德钦坦言,小时候在国内学音乐都是抽象培养,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标准,“乌沃会树立一个标准,可能每个学生方法不同、嘴型也不一样,但最后必须达到同一个标准,在达标的过程中进步。”
图片
铜管艺术节期间,乌沃为学生上课
李德钦不仅多次把乌沃请来上音,进行原汁原味的德式教育,他还带着学生去德国沉浸式学习——2020年1月,李德钦手握上音“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资金,带着5名小号学生,以整班制形式,去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交流。
学生们度过了10天的高强度学习时光,不仅向乌沃求教,还和魏玛学生一起上课、一起练习、一起生活,在教堂开音乐会。“在教堂演出,声音的色彩和深度,是琴房或普通音乐厅没有的。氛围太不一样了。”李德钦心甘情愿,为学生们当了十多天的司机。
图片
李德钦带着学生赴德国交流、在教堂演出
如今,只要有机会,李德钦都会带着学生同台演出。而在上海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苏州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等职业乐团,他的学生也都获得过上阵“练兵”的机会。
在他看来,乐团是另一个课堂,是琴房无法模拟的环境,带来的实战经验很珍贵,“学生在乐团演出,就是偶尔跳一步,看看工作到底需要什么,再回到琴房向着目标去练习。”
李德钦重视每一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为他们打通通往顶级乐团的职业通道。如今,上音的小号学生遍布长三角地区的乐团,纷纷挑起大梁。
李德钦也发现了独奏家的潜力股,比如,正在读大二的学生张源康。最近,他才带着张源康去中央歌剧院,上台吹独奏。怎么看有一个人有没有独奏家的潜质?“第一吹得好,第二反应快,最关键,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很放松、很享受,有一种松弛感。”
图片
李德钦带着学生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雅纳切克《小交响乐》
现在,学小号的人越来越多,女生的面孔也越来越常见。“因为教学方法越来越和国际接轨,对体力的倚重少了,对性别没有那么大限制了,瘦瘦小小的人也可以吹。”李德钦笑说,以前吹小号绝对靠体力,“要拼命啊!”
相较于舞台演出,李德钦更享受教学。课上的他是严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后,生性爽朗、热情的他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学生还约他去湖边钓鱼。
“培养未来的小号人才,是一份更伟大的职业和精神回馈。”在教育上,李德钦始终带着一种使命感,他想把自己这些年的所学所悟都教授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绸缪未来、耕耘梦想。
图片
李德钦和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