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克勤:携60人交响乐团巡演,“弦续”今日广州开唱

在李克勤刚结束的“弦续”宁波演唱会上,伴随着交响乐团磅礴激昂的演奏,全场观众大合唱他的经典粤语歌《红日》。这首歌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李克勤在大大小小的场合演唱过无数遍,同时身为作词者的他没有想过,当初写下的歌词后来竟可以为这么多人打气。 
图片
这首歌感动无数人的同时,至今也依然感动着李克勤自己,“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的场地、不同的乐队、不同的观众当下的回应,都会给我演唱这首歌时不一样的感觉。”而这一次,是非粤语区的观众加上交响乐团的演绎,“跟大家平时听到的版本很不一样,观众跟交响乐团就像玩在一起,是一次有趣的合作。” 
用一支完整的交响乐团呈现流行歌曲,这在华语流行歌手演唱会当中并不常见,庄谐并重的氛围亦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演唱会。李克勤从香港红馆出发,带着超过60人的交响乐团编制,阵势浩大地踏上巡演之路,走过了佛山、汕头、北京、宁波等城市。3月30日,“弦续”演唱会巡至广州,即将在宝能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上演。 
图片
演唱会前夕,李克勤在广州南沙接受了南都娱乐的独家专访,聊“弦乐再续”与“弦外之音”,也聊延续与传承。将严丝合缝的古典音乐与自由随性的流行音乐结合,考验的是歌者的功力与胆识。之于内地观众,“弦续”应是一次新鲜的体验;而之于李克勤,这是一次久违的“重回演奏厅”。 
弦续
超60人交响乐团+非遗锯琴
跨界演绎流行与古典
李克勤与交响乐的结缘,始于无心插柳。2001年,他受邀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在香港红馆举办一连四场“港乐·克勤 Live”演唱会。那是李克勤第一次听到自己的流行歌曲被交响乐团重新演绎,“原来是这么的震撼”。 
面对这支成立近半个世纪、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交响乐团,彼时对交响乐并未有太多认知的李克勤感到“战战兢兢”,“因为在我的眼中他们是不会出错的,出错的只会是我。”庞大的乐团阵容让他有种“一个人面对一百个人”的感觉,“没办法不紧张,我的心态就是尽量不让自己出错,否则一百个人就要陪我重新来过,很失礼。” 
图片
一次无心插柳、“战战兢兢”完成的合作,却意外收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不少乐迷心中的经典演出,亦让李克勤开启音乐事业的又一波高峰。无心插下的柳芽继续生长开花,启蒙了他后来推出《李克勤演奏厅》《李克勤演奏厅Ⅱ》两张以交响乐手演奏、以现场同步录音方式灌录而成的系列专辑,以及大量融合了古典乐元素的歌曲和演出现场。李克勤亦因而成为香港较早开始系列化探索流行乐与古典乐融合的先行者。 
时隔多年,李克勤重回“演奏厅”,开启“弦续”巡回演唱会。这一次,他早已褪去当年的“战战兢兢”,面对每站动辄六七十人的乐团阵容,他自在享受其中。“这么多年来,就算是同一份乐章,由不同乐团演绎出来的感觉真的会不同,它会让你原本的歌有了不同层次的表达,这个是最奇妙的地方。”他说完又随即补充道,“我这样说好像很抽象,但如果你入场看过的话,你就会明白。” 
的确有入场看过的观众明白这份奇妙,她有感于李克勤将接地气的流行乐与高级感的交响乐融合得恰到好处,在微博上如此写下自己看完演唱会的感受:既不会“委屈”交响乐,削弱其丰富的层次感与复杂性;又能让大众没有欣赏门槛,很容易地产生共鸣——能做到这般举重若轻、雅俗共赏,需要极高的音乐素养。 
图片
不过,在李克勤看来,流行乐与交响乐之间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矛盾。“音乐在我眼中没有分什么类型,只有分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一直以来我眼中的好的音乐就是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彼此产生了化学作用,就是这么简单。从歌曲要说的内容出发,再搭配跟它感觉合适的音乐类型,这点更重要。” 
此次内地巡演,李克勤合作的是广州交响乐团。要将六七十位演出者的档期凑在一起,并非一件易事,“有时候,乐手们一下飞机就要彩排,第二天马上就演。”不过,乐团成员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高手,对演唱会流程和曲目熟稔于心,也与李克勤培养出十足的默契,“现在大家做了几场之后都变得很熟练,随时都可以上场。” 
除了广州交响乐团,李克勤还别出心裁地邀请了来自深圳的锯琴演奏家李元庆加入。“我想找一种大家都预料不到的乐器,它跟交响乐团产生的化学作用是我们想呈现给观众的。”作为非遗乐器,锯琴形似一把原始的锯子,控制琴身、拉动琴弓便能发出袅袅乐音,与交响乐团合奏别有风味,是“弦续”内地巡演区别于此前香港场的地方。 
演唱会同名主题曲《弦续》于去年香港首场前推出,以“长笛”“竖琴”“大提琴”等乐器名称入词,编曲上亦一一适时加入相应乐器,形成巧妙的呼应。这出自李克勤与团队精心的构思与铺排,“我不想为了要做一首管弦乐的歌而生硬地使用管弦乐,我希望这些乐器在歌曲当中的引用是贴切与合理的。” 
图片
《弦续》以一支管弦乐团成员的视角展开,讲述原本合作无间、充满默契的队友,由于工作、生活、移居等种种原因分离,此后再难以相聚。歌曲写管弦乐团的聚散,更写人生的悲欢离合。“活到我们这个年纪,散了之后可能就再也无法聚了,因为这个‘散’可能意味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克勤以“弦续”之名,续写的既是与古典乐的深厚缘分,亦是人世间聚散离合的“弦外之音”。 
延续
原汁原味呈现四面台体验
粤语歌生命力从未停滞
此次“弦续”内地巡演,不仅将香港场的交响乐团配置带往各个城市,还保留了香港红馆标志性的“四面台”设置。 
然而,内地许多体育馆此前并没有搭建四面台的经验与条件,给团队提出了考验。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李克勤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内地观众,为什么想去看一个香港歌手的演唱会?虽然四面台并非红馆独有,但很多歌手到红馆都是开四面台,这已成为了红馆的一个标签。”四面台让歌手能够平均地照顾到更多观众,观众无论坐在哪一边,都能获得比较好的视野,他希望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香港红馆的观演体验。 
图片
出道近40年,李克勤一直以演唱粤语歌为主,但他的《红日》《月半小夜曲》《护花使者》等歌曲仍能突破语言隔阂,在非粤语区广为传唱。“不讲粤语的观众也能大合唱我的粤语歌,虽然很多观众的发音未必准确,可能比我的普通话更加不准确(笑),但他们因为喜欢这些歌而学习粤语、了解粤语,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这些年,关于粤语歌落寞甚至没落的讨论不绝于耳,大多数非粤语区的内地观众对于粤语歌的认识与喜好,似乎仍“停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间的经典作品,难觅新一代粤语歌的踪迹。 
聊及此话题,李克勤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内地观众,尤其是北方的观众,他们眼中的粤语歌的确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种曲式,但他们并非‘停留’,而是他们眼中的粤语歌就应该是这样的。”他以《秒针》和《晚风心里吹》为例,“这两首都是近几年大受欢迎的粤语新歌,为什么大家也会喜欢呢?因为这些歌用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曲式。”他借用菠萝油做比喻,“就好像大家觉得菠萝油代表香港,即使这家餐厅有新的菜式,我还是想点回菠萝油,这个才是我心中代表香港的味道。” 
在李克勤看来,粤语歌的生命力延续并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不是做不到”“香港与内地听众对于粤语歌的口味偏好上的确有一些不同,这就需要大家做唱片时有不同的取舍,先想清楚你面对的是哪一群人或是哪一个市场,定了方向再去前进,我觉得这是无论做哪种语言、哪种类型的歌曲都应该先问自己的。” 
近几年,李克勤在香港和内地都担任了唱歌选秀节目的导师,炎明熹、伍珂玥、梁玉莹等新生代粤语歌手均出自他的指导。“无论香港还是内地,其实每个年代都有新人在做新的粤语歌,要看他们是不是观众心中的‘那杯茶’。” 
图片
此轮“弦续”主题的演唱会,每一场李克勤都会特意给新人们留出合唱与独唱的时间,为她们提供磨练、发光的舞台。这份源自节目的师徒情谊,又何尝不是粤语歌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呢?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实习生 朱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