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东北力破创新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

◇创新资源“流出”局面悄然改变:以辽宁为例,2023年,全省共有40所普通高校转化科技成果7638项,转化金额40.2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约56%和90%;其中省内转化率约60%,转化金额同比增长约77%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莹 杨思琪 孟含琪
图片
工作人员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作业(2024 年 2 月 2 日摄)许畅摄 / 本刊
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是东北地区的宝贵资源。
破解创新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留住创新资源,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唤醒”科技成果,搭建中试平台,多方合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为进一步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议,东北地区应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承接能力,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同时积极培育成果转化第三方市场,加大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力度,让创新成为东北振兴的第一动力。
构建新机制“唤醒”科技成果
东北地区的创新资源一度呈现流出态势。《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承接其他地方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在全国排第17、20、23位,输出本地的成果合同金额均排在前10位,成果转出率较高。
留住创新成果,关键在转化。近年来,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辽宁、吉林、黑龙江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中试基地、中介服务机构等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广搭平台,撮合对接,让创新资源更多留在东北地区,增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构建促进成果转化机制,“唤醒”科技成果。
吉林省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推动不少于1000项科技成果在吉林落地转化,支持不少于1000家科技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攻关或成果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黑龙江出台《黑龙江省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吸引优秀科技成果在黑龙江转移转化,鼓励孵化载体培育生成科技型企业,全力打造热烈的创新创业氛围。
2023年,辽宁省印发《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全面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2023年共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13场次,校企会客厅11场次,校企圆桌论坛5场次,推动全省百所高校对接企业1293家次。
明确高校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东北大学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措施,建立学校、学院、科研人员全覆盖奖酬的转化收益共享机制,最高可给研发团队92%的收益。
——高标准建设科创平台,强化科研技术供给能力。
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市北斗时空信息融合与智能导航重点实验室内,数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专注于研发之中。这一市级科创平台,成立至今研制开发了基于北斗、ADS-B、多源光电与无线网络融合的通用航空飞行器导航监视系统。该成果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促进辽沈地区低空开放以及通航产业快速、安全、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2023年,辽宁省采用充实、调整、合并、撤销等方式,开展高校科研平台优化重组工作,将符合条件的339个平台纳入相关平台序列管理,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开放共享、动态调整的科研平台体系。沈阳市将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重要指标之一,组织各级各类平台向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机器人)、航空等重点产业链配置和开放。
吉林省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不断增加前端创新主体的供给能力,以及末端企业的承载能力,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由长春理工大学多名教师创办。公司董事长常帅介绍,学校打通知识产权环节,“鼓励成果转化,专利转化根据贡献进行成果分配。成果转化收益的80%归团队和个人。我们企业在下一轮融资时,会赠予学校一定份额的股份,进一步回馈母校。”
创新资源“流出”局面悄然改变:以辽宁为例,2023年,全省共有40所普通高校转化科技成果7638项,转化金额40.2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约56%和90%;其中省内转化率约60%,转化金额同比增长约77%。
全链条布局
强化创新资源产业化能力
记者采访发现,东北地区全链条激活创新资源的态势正在形成。
——加大中试等转化平台建设,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试平台一头连着实验室,一头连着市场,是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本”走向“货架”的关键环节。
辽宁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奖励处副处长王旭介绍,2023年辽宁围绕新能源、精细化工等领域,新培育省级中试基地14家,总数达到36家;实施中试验证项目171项。
目前,黑龙江围绕产业链新备案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2家,总数达81家,289项成果在联盟成员中转移转化,2023年联盟间合作总金额达6.75亿元,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持续加快。“高寒地区用动车组制动闸片生产线的开发与建设”“先进工业燃气轮机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拥有世界先进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课题研究。
辽宁省充分发挥“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导向作用。2023年,在基本科研立项工作中,指导各高校依托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课题研究,共有1859个项目对接了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22个产业集群,经费达到5984.1万元。
沈阳工业大学2023年度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立项84项,在项目立项和执行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企业需求导向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依托项目和各级各类平台,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7项,实现成果转化8300万元。
——重视创业前端投资,助企跨过“死亡谷”。东北地区的投资机构注重于已具产业规模后的投资,针对初创企业的天使投资正在发育。常帅说,2022年企业成立后,面临前期资金投资大的难题。为此,长春理工大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多次帮助公司对接基金及市场,从全国各地引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荷塘创投基金、深创投、吉林省科技投资基金及长兴基金等投资机构,帮助企业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给予创业前端扶持,帮助企业顺利跨过初创期的“死亡谷”。
2023年,黑龙江举办“汇智龙江”成果路演推介活动202场,对接项目2305项(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89项,新增收益99.22亿元,深化科创协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政策
推动东北地区重塑协调机制
东北不断探索新举措,各省成果转化率逐步提升。但横向比较来看,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仍有进步空间。
——成果转化的第三方市场不够发达。
“眼下,东北大多数科技中介服务仅限于牵线搭桥,期盼更深更细。”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协副主席赵福君说,以高校内部建立的技术转移机构为例,作为对接企业的职能部门,需要更加主动地走出去;科技服务机构需要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渠道与平台机制,增加与高校院所的沟通,及时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等信息,提升合作效率。
——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足。
受访中,一些政府和孵化机构负责人认为,东北发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需进一步体现。有科研院所负责成果转化的负责人称,一次拿着科技成果找企业对接,并主动询问企业需求,企业提出的需求仅是解决个别机床稳定性的小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东北企业求稳意识强,缺少相应激励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愿意接纳外部技术。
——创新平台覆盖领域窄。
东北创新平台特别是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少,中试基地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王法权说,黑龙江的创新平台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领域,难以满足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需求。
受访专家提出,为了改善并提升成果转化质量,可从三方面施策。
推动东北地区重塑协调机制。
有专家建言,东北地区可看作一个整体,从一盘棋角度考虑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企业、大学和政府构建深度合作网络,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促进不同部门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共同研究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区域新的发展计划,重塑区域社会网络和协调机制,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东北长期投资和机构专业化发展。
受访专家指出,东北虽然具备深厚的科研基础,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以及中国一汽、中国一重、沈鼓集团等大企业,但承接重大项目,仍面临进一步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的问题。
优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
部分专家建议,针对技术持有方探索实施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支持政策,按照试点单位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的改革成果数量给予奖励,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走深走实。针对企业方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纽带,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金融资源,并通过引入新型机构,将发达地区先进的企业运作模式、产业组织模式等引入东北地区,培育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思维。
培育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并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东北大学产业集团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海波建议,建设专业化的成果转化转移机构,制定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标准化管理规范,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养专业人才很重要。”赵福君说,组织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员采取一对一方式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对接,同时推进技术创新顾问队伍的建设。培养汇聚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科技专员”“技术经纪人”,健全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对技术经纪人等从业人员的奖励机制。
(《瞭望》2024年第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