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扎库这就“被反转”了?说“每年清明”的,无知又恶毒!

关于南通禁销丧葬用品,一开始全网批评做事一刀切。
很遗憾,我的家乡南通因为一条通告,上了各大平台热榜
图片
随着多家外地媒体,口径一致地后续报道,网民们很快被这些所谓的“真相”带得立场反转了。
图片
什么两层楼,数米高,搞得离谱。什么清明节烧库。再由此推测出攀比成风。
如果南通市区确实如此(禁销通告针对市区),没问题,我身份证开头320602,如假包换的纯土著举双手双脚支持扼杀铺张浪费攀比的恶习。
但是!
各位外地媒体大佬们,你们在报道时,是不小心,还是故意“说些什么,不说什么”?
图片
你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断章取义式的报道,让南通人民遭全网恶意中伤了?
南通市区习俗的“扎库”
①误导“南通人每年清明烧库”的,你知道这话有多恶毒吗?
南通市区的习俗,至亲去世后的“五七”扎。至亲的含义,不用多解释。五七,就是头七、二七、三七的那个五七。
每年扎库,意味着每年有至亲过世。这种误导,既恶毒又伤人!
五七扎库比较普遍。现在不一定,年轻一代不搞这些也很平常。
家里经济宽裕,且有时间精力有意愿的,还会在亲人去世10周年20周年、故人阴生百岁这些整年数时扎库。这种的普遍程度远低于“五七”,一般难得扎一次库,要顺便烧给所有已故至亲。
扎库,既不是每年,也不是清明节。因为日子根据至亲忌日或生辰来定,而且很多年才搞一次。
图片
②拿夸张个例,偷换概念成“南通都这样”
扎库这种方式,丰俭由人,不扎也行。外地媒体大佬们咋咋呼呼地例举“两层楼、数米高”的极端例子,却给所有本地老百姓泼了一大盆“你们都这么搞”的脏水。
传统意义上的扎库主角,是一层平房、中间堂屋、两侧厢房的纯中式阴宅。早年的老师傅们擅长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画画,很是古典精美。
库,按一定比例缩小。烧的时候,里面还要放小衣服小鞋子等物品。小时候曾好奇干嘛不直接烧普通衣服,要特地买小衣服。原来按习俗,阴间的鬼,其身型变得很小,因此烧给他们的东西也随之缩小。和阳间一样大,是忌讳。
图片
某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南通扎库,追求大到活人适用。把现实生活里,尤其农村常见的“拼命比谁家房子盖得高”逻辑,硬套在南通人扎库上面,实属可笑。
两家烧库,怎么攀比?
那两家不是亲戚也得是邻居,必须相互认识。
什么?不认识的也可以攀比?
那么,两家死人必须死在同一天,或生日同一天,不然,真不好同一天烧库。
了解真相并不难,亲自去南通市区走访一下。实在不行,可以和南通土著们连线对话。看看“两层楼、数米高”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图片
③南通要是迷信、攀比、愚昧,就不是近代第一城、现代教育之乡了。
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实业救国,在家乡开办纱厂。
让当时的女子有工可做,拥有经济权才是突破男尊女卑的桎梏,打造女性社会地位的强力基础。
张謇创办工人子弟学校,让当时身处社会底层的穷苦劳动者,拥有了送子女入学堂念书的机会。
张謇还建设工房给工人们住。我小时候的家在唐闸镇,住的就是工房。现在已经变成文化景区。
图片
小镇上,有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工人俱乐部、电影院等等,文教医疗设施充分。
这一切都为100年后,南通率先施行计划生育、极度重视教育,打下基础。以及由于普遍独生子女,形成“不娶不嫁”的新婚俗。
如果南通人真如这两天网上恶评的那样迷信、攀比、愚昧,那应该不生儿子不罢休、高额彩礼等等才对呀。
实在要在南通人头上扣一顶“铺张攀比”的帽子,不如说南通人在孩子教育上花钱很铺张,攀比分数成绩学校。
我们夜市卖卷子,是真的。
图片
我们医院设置学习区,保证小孩子一边挂水一边做作业是真的。
图片
不去实地采访,就断章取义报道“南通扎库”后续的各外地媒体大佬们,偶尔的职业精神不到位对你们或许不痛不痒,还顺势赢得一波流量。
由此引发的恶意揣测,恶意中伤,却对南通和南通人造成难以预估的伤害。
反正泼出去的脏水,收不回去也擦不干净了。既然各位大佬们精通此道,那就像外媒断章取义恶意带节奏丑化中国那样,把这本事用在更能让你们发光发热的地方上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