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腰斩:锂电老三中创新航库存积压如何解决

图片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第三的中创新航,上市至今未满2年,锂电行业的产能过剩难题,也让其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之中。
3月26日晚间,中创新航发布2023年度业绩公告,2023年集团实现收入270.06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动力电池销售额222.49亿元,同比增长21.4%;储能系统产品等销售额47.57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年实现毛利35.12亿元,同比增长66.9%。但归母净利润由2022年的5.6亿元降至2.6亿元,同比下滑超过53%,增收不增利情况较为明显。  
图片
库存依然高企,应收账款大幅增长
事实上,随着狂热投资期过去,近两年的锂电行业被产能过剩的阴影所笼罩,多家动力电池企业春节后又传出停产、裁员、降薪等消息。锂电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反映在整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细读年报不难发现,中创新航归母净利润的快速下跌,一方面是因为将1.42亿元利润划拨给少数股东,另一方面,公司整体的净利润下滑或成为主要因素,2023年中创新航净利润同比下滑28%,至4.06亿元。
营收毛利均大幅增长,净利润却有所下滑,显然,影响中创新航盈利能力的关键并不在销售环节。南都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库存积压,或成为中创新航盈利能力下滑的主因。
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中创新航的其他亏损净额从2022年的0.62亿元飙升至8.7亿元,导致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正是存货拨备的急速上涨,存货拨备由2022年的2.68亿元飙升至8.64亿元。
与之对应的,中创新航的已售存货成本和存货同样有所变动,2023年的已售存货成本由182.7亿元增长至234.9亿元,同比增长28%;存货则由118.2亿元降至71.2亿元,较此前有所减少但库存积压情况依然高企。
一般而言,如果存货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出售,货品价值会有所减少,即存货的价值贬值。存货拨备和已售存货成本的快速增长,也表明中创新航正面临较大的清库存压力,且在全年“清库存”过程中对于自身盈利能力带来了影响。 
图片
除了存货积压,投资者对于中创新航的另一大担忧,则是对于单一大客户的过度依赖。广汽作为支撑中创新航营收的半壁江山,2019-2021年间,广汽分别为中创新航贡献了6.86亿元、15.58亿元、35.37亿元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39.6%、55.1%、51.9%。
2023年,广汽集团为中创新航带来营收77.7亿元,第二、第三大客户分别为公司带来营收49.1亿元和30.2亿元。尽管客户集中度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广汽集团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依然接近30%。 
而这也引发了新的担忧,行业普遍认为,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或将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在定价等方面失去话语权,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终端客户的选择更多也对价格更加敏感,或将导致中创新航对于产品的议价权进一步流向终端客户。
图片
这样的担忧同样在年报中有所体现,2023年,中创新航的应收款项出现大幅增长,整体由53.3亿元增长至68.2亿元;其中的呆账拨备也由0.27亿元增长至0.88亿元。有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终端客户的回款周期有变长的趋势,且相较于行情上涨时期的预付款结算,应收账款的增长体现动力电池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产能利用率面临挑战,公司仍大量举债扩张产能
事实上,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已超过940GWh,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领域,锂电池装机量仅占约435GWh。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调研预测,2024年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将面临产能利用率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市场,有效产能的利用率或将低于60%。此外,储能电池市场的有效产能利用率也将不足50%。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的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即便如此,中创新航仍计划扩大产能。根据公司此前规划,2023年总体有效产能将扩张至约90GWh。为此,公司大量举债来满足业务扩张,2023年,公司流动负债中的银行借款由24.7亿元飙升至81.1亿元,非流动负债中的银行借款更是突破200亿,达到210.5亿元,这也导致公司上半年资产负债比率进一步增长。
面对当下的挑战,中创新航也在积极寻找第二增长点,希望以储能业务作为自身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但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储能业务仍在成长阶段。年报显示,储能系统产品及其他的收入由2022年的20.5亿元增长至47.5亿元,增长131.9%,该增长主要是由于集团持续开拓境内外储能系统等市场业务领域,与储能系统各细分领域头部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带动销售额快速增长。
根据中创新航官方说法,公司去年的储能电站业务实现突破,首次完成两个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竞配成功。公开资料显示,江门公用能源投资集团联合中创新航竞配成功新会区2023年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拟在司前镇、沙堆镇各自建设一套规模分别为100兆瓦/200兆瓦时、150兆瓦/300兆瓦时的电化学储能设备,预计总投资11.95亿元。
中创新航高企的库存未来将如何消化,近90GWh的产能如何利用,以储能业务为主的第二增长曲线又能否顺利打开市场,南都记者将持续关注。 
南都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