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观察丨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事件暴露日本政府监管漏洞和企业诚信缺失

据日本媒体4月3日报道,服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涉事保健品的消费者中已有5人死亡、166人住院,另有数百人就诊。该事件引发日本国内外关注,并再次敲响保健品安全警钟。
总台记者 李卫兵:作为“功能性标示食品”,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的保健品是如何被生产出来进入市场,并最终导致消费者患病甚至死亡的呢?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与此前日本安倍政权时期的一项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所谓保健品市场发展以及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安倍政府出台了“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这种“功能性标示食品”无需政府部门的审批许可,只要生产企业在上市销售前向日本消费者厅提交与其声称的功能相符的依据进行备案即可。有评论认为,正是这种机制导致了这次小林制药红曲事件的发生。在这其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政府监管的缺位以及企业由于过度追求利益而面临的诚信风险。
图片
对于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食品与药品制造公司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安全的保证,小林制药公司似乎缺乏这一基本原则。日本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小林制药公司应对迟缓,所以才造成受害规模如此之大。从1月15日意识到问题到3月22日公布问题,时间超过了两个月。在此期间,消费者继续服用问题保健品,伤害不断扩大。目前,日本厚生劳动省已要求医疗机构协助确认疑似健康危害的案例,预计将会有更多受害病例报告。
图片
针对事态不断升级,日本消费者及食品安全担当大臣自见英子在4月2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消费者厅目前正组建专门队伍,对“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的相关设定进行讨论,预计于5月末汇总意见。目前已要求小林制药公司在本月5日之前提交相关报告,对使用红曲的8款保健品,在安全性方面重新进行有科学依据的检查,同时该部门对约1700家单位已备案的7000余种功能性保健食品是否存在损害健康问题进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