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清明,不止凄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雨纷纷之际,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正如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著名的《清明》所描写,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追思先人的重要节日,这样的日子,配上滴滴答答的小雨,氛围未免带些凄清。
但是,对于清明节来说,如果只有“欲断魂”一种情绪,也太单调了。踏青、插柳、蹴鞠……古代的清明可是个意义丰富的浪漫节日,这一点,从诗词里就能看出来。
图片
关山月 《清明诗意图》(图源网络,下同)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芳草依然如故,芊芊美丽。皇帝令太监把清明新火种赐给群臣;大臣们闲暇时一起玩着蹴鞠游戏。长安街上人们争相踏青,自在地荡秋千,这般热闹,隐隐有盛唐气象。
诗中“赐清明火”是唐朝时期皇帝在寒食禁火后,给百官赐新火的习俗。据《大唐六典》,唐朝时,清明与寒食节一起放假4天,并且在沿袭前代“改火”“取新火”的习俗上,衍生出赐新火仪式,风靡一时。太监们举着火把沿街游行,场面盛大,也丰富了唐人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唐宋时期,清明节最流行的莫过于出门踏青。温庭筠这首《清明日》描写的是人们外出踏青的所见所感,以及游玩的喜悦心情。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婉转鸣叫。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首屈一指。
图片
清 马元驭 《南溪春晓图》
《朝中措·清明时节》
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张炎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清明时流浪在外的孤独苦楚。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上涨淹没了渡口的沙滩。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着作者走过,仿佛责怪作者为什么不思故土,而对他乡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恋。只有到那莺啼燕舞的珠帘绣户,云裳雾鬓的琐窗朱阁,在欢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时只听得归鸦啼鸣。归去时随手折了一枝杨柳,走到客舍门前,这才恍然醒悟:此处哪有自己的家啊。此时此刻,思乡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词中提到的折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会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以辟邪、祈福。由于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同样描写了游人在清明时节出门踏春的热闹景象。与上面张炎的《朝中措》写的“翻被梨花冷看”不同,吴惟信笔下的活泼有生气——风吹梨花开,此时刚好是清明,正适合出门游春。
这首诗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图片
禹之鼎 《游园踏青图》(局部)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别人清明节大都出门踏青,唐朝的李建勋却别有一番情趣。他人都拿着美酒出门交友欣赏美景,作者则关好房门准备睡觉。无人打扰只有杨花好像和我特别有缘分,因为风把它带到我的床头边上。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这两句诗更是妙笔生花。杨花似乎与他心灵相通,随着风儿,轻轻地飘到他的床前,好像是在与他寻找某种共鸣。这种与自然交融的情感,让人感到深深的宁静与和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图片
元 王振鹏 《驭马踏青图》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艰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清明所作,虽情绪较为惆怅,但与一般的祭祖悼念诗不同,诗人由清明美景想到生与死的意义,通过两个典故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