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门,欢迎美来惊扰——读王方晨短篇小说《新妇女生活》

作者:王秀琴
王方晨的小说写得雅,这与他别致的审美趣味有极大的关联。《新妇女生活》中,一位极平常却又极不平凡的尘世女子林檎,享受了丈夫穷尽一生的宠爱,丈夫去世后一个月,开始从“庭院深深”死一般的寂静生活中,走向平民百姓,走向烟火日常,走向更为开阔的自我。
尽管如此,她依然引人瞩目。与别的女人不同,她每天一到七时必去东三条喝粥,而喝粥前还有一个仪式——“自梳”,那就是用极好用的一把黑檀梳子把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在脑后绾个松松的旧式纂儿,罩在黑丝发网里”。
这样一个自尊自爱且优雅到骨子里的女人,在普通人眼里,虽不貌若天仙,却视之为尊贵,炸油饼、卖包子的都以林檎吃他一块油饼、一笼包子为荣为傲。“林檎大娘吃俺家油饼了!像得了奖赏”。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人人皆有一颗追求美向往贵渴望体面的本愿心,尤其是男性对具备这种气质的女性,其中就包括林檎的紧东邻王老该。
生活中有一种情感叫爱而不得,王老该对林檎便是如此。他对她是很上心的,“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回她从门内走出来。出门也不像那些辛劳的妇女,下地耕作顶个粗壮汉子,风风火火,脏活累活全不忌。本来一进的小院落,让她住成了庭院深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林檎这样的妇人就应该得到众多男子的呵护,而林檎这样的妇人长久地生活在像王老该等这样的男子眼道里、不远不近的生活中,可以说她为他们打开了生活的另一个维度,或者说受到了一份源自生活却又在自我生活中寻觅不到培养不到的美的惊扰。
为了这份美不被疑惧摧损,王老该从不在她家院墙壁下种植“葫芦、丝瓜、眉豆、栝楼之类的攀援植物”,以免“瓜田李下”,因为林檎丈夫太爱她到太多疑,哪怕“看到眉豆探出绿梢,必被五龙一把扯去”,为了这份完整的美、远远能欣赏到的美,王老该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觉自律。可唯如此才能长久地有尊严暗地里享受欣赏美的自由和和平。美前驻足,那得是怎样一份善良与克制,但王老该做到了。他默默地看着五龙“每隔一两年,都会给院门刷回黑漆,这使她家保持了一贯的异样光鲜与考究”,用属于丈夫的方式养着他家像“往昔大户人家的高贵太太,而非普通农夫的婆娘”,其实王老该也以自己的方式养着这份美和高贵,只是他并未觉察到这一点。
等到五龙去世,王老该对美靠近和渴望的意识被唤醒了,林檎的生活起居、“每回出门,都不会逃过王老该的眼睛和耳朵”,这时候,王老该的眼睛和耳朵都像长了脚,随时跟着林檎出发和走远。爱和感情不一定非得表达,它就是一份在意。在一定程度上在意就是爱,而在意就是一种心灵上的仪式,就像林檎喝一碗粥。
平常人家谁不喝粥呢,但喝粥和喝粥的仪式就不一样,仪式不一样感觉也就不一样。这不一样之间就在审美,在林檎那道门有没有被打开,能不能再走出一个全新的完全解放的自我。可能作家王方晨想要呈现和传达给读者的,就是这种对生活审美样式的不一样。而正因为有了审美,人才会更多地体验和感觉,瞬间和永恒、失去和拥有、粗疏和在意、无言与有声、爱人与人爱、亲人与旁人、婚姻与家庭、爱情与情爱、哪怕一粥一蔬与美味珍馐。哪怕女子嫁人后在世人眼里是变成“某某家的”还是在保留自我名姓,生活的一招一式,烟火日常的一点一滴,都在审美中完成本该属于它们自我的意义,同时愉他人,悦自己。
而林檎之所以在生活中赢得丈夫的爱、紧邻的暗恋、众人的尊重和艳羡,是因为她很大程度上做了自我,始终保持着真,未流失掉善,未颓废掉美,所以她才活成了王老该心中的女神,众人眼中的女王。
那么,作家王方晨想要再次呈现和告诉我们的,是生活本我此生的审美仪式,就像王老该眼中林檎一生的梳头、喝粥、赶集、侍亲,哪个人不就生活在这样的圈子?可与他人无关,却与自己的心境有关。
终于,林檎的门打开了,她不仅真正活成了自己,而且还帮像老六奶奶找回了她叫鲁雪梅,鲁雪梅不仅仅只为家族活、为儿孙活,更为自己活,因为找回了名姓就找回了自我,哪怕重新面对生死。
原来,在新的活法下,在新的审美下,美可以绽放,可以更美,可以交流,可以互鉴,可以共享,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而不是被禁锢,被拘约,被圈囿的,也不应该是犹豫的、徘徊的和沮丧的。
一代代的女人都可以这样活,一代代的女人可以互相启发,互相珍惜,互相爱恋,秋成家的、王老该家的、无名氏……甚至于全村的、全乡的、全天下、全世界的女人!生活,“那有多少抑制不住的隐秘的欢乐!”
可以说《新妇女生活》是王方晨唱给世代女人们的一首赞歌、爱歌和荡气回肠的豪歌,不仅是小说本身要告诉人们什么,而且是作家创作的初衷要表达什么:
“眉豆一发芽,妇女们简直吓住了。谁也没见过这么茁壮的绿芽!虎势势的,像声嘶力竭地呐喊着人间听不着的口号,要往天上猛蹿。”
生活,不论过到何时何地,都能像这眉豆一样蓬蓬勃勃恣意汪洋,才是强者之姿、王者之势!
其实,作者在开篇,意味深长以《本草纲目》“志曰、颂曰”,简明扼要点出“林檎”的出处与由来。这二志无疑就是本部小说的题眼。它们赋予了女主人公骨子里的雅、性情中的真、天性中的善,保持下来的美,文如其人,一如作家王方晨在他多年阅读创作生活中培育历练而成的审美,为他抚开了生活的一双双眼睛,催促他发现了一部部小说的题眼,让它们像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一点点繁茂且盛起来。
编辑:钱欢青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