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团|万玛才旦《雪豹》因何动人?10岁的他安静看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已故导演万玛才旦的第八部藏语电影《雪豹》于清明节期间上映,4月5日,瞄电影在百美汇影城(LUXE嘉里中心店)举行清明档特别观影活动,他在杭州的同事、老友和影迷一起,观看了这部寄托着导演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和悲悯情怀的影片。
电影结束后,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现代艺术家王音洁,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作家钟求是,浙江省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宜清,浙江省文学译介委员会委员、浙工大教授褚蓓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濮波、科幻作家张潇、童书作家章学珍,以及观众朋友纷纷从《雪豹》出发,聊了自己对电影,对导演,以及对文本和影视改编的看法。还有三年级的小朋友的妈妈,代为陈述了孩子为什么看得入神的细节。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现代艺术家 王音洁:
万玛才旦兼具作家和导演双重身份,他可以凭借《塔洛》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也可以凭借《雪豹》获得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我记得,他的儿子久美成列接受采访时说,《雪豹》的创作灵感来自一则社会新闻,那则新闻中,一只雪豹闯进了牧民家,吃了羊还睡着了,他的父亲受到触动,花了两三个晚上写完了剧本,然后就有了这部电影。
万玛才旦执导的《塔洛》也让我印象深刻,影片中有个片段,主人公塔洛受了女人的骗,绝望度日。如果大家有印象,对于塔洛被骗后怎么度过一天两天三天的描写,原著中只有几句话,但导演在采访中说过,文字和电影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文字性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只能跟着作者的叙述点走下去,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径;视觉性思维则是很发散的,电影放映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次要镜头,比如说我看《雪豹》,总是能注意到剧烈争吵中的牧民妻子,她戏份很少,但是我觉得她好真实,因为她本身就是藏民,她的生活就是如此,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了导演想要的东西,也让我更相信《雪豹》中的世界了。
图片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钟求是:
在《雪豹》里,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好像沉浸式地走进了藏地,酣畅淋漓地体会到了雪豹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部影片,表面上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讨论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影片的最后,人与自然得到了和解,虽然这种和解是由派出所这种外力促成的,没有在特别得展开,但我们从这种和解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想,如果人与自我得到和解,那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就会得到和解。
图片
浙江省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王宜清:
我早就听说过《雪豹》这部电影,想着一定要来看一下。和王音洁老师一样,我也关注到了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面部表演太投入了,尤其处于剧烈纷争的状态时,她永远都定定地看着能够给她家庭带来最后决断的所长,看他到底在说什么,最后,她给丈夫披上了一件外套,让我们看到了导演深埋在影片中的温情,深受感动;我还被雪豹喇嘛所打动,在我看来,他就是雪豹的化身,导演用诸多镜头来呈现这点。同时,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生活碎片支撑着这部电影的底部,比如电视台记者和他老婆央金的视频,乡长的助手和老婆的交流。这个地方越下越紧的雪,也让我感受到,在我们平庸的、乏力的无处不在的生活之外,还有这一片在我们之上的雪原,它像雪豹精灵一样,带给我们永远的、大自然的幻想。这些给了现场观影的我极其巨大的震撼,我也会带着生发于这片茫茫大雪的感受,来面对我有时候不能承受的、或轻或重的生活。
图片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濮波:
我觉得电影文本和小说、诗歌文本是不一样的,万玛才旦导演的文本,给了我们多重思考。从简单叙事的角度来看,电影《雪豹》采用的是小叙事,它和好莱坞电影那种很大的叙事不同,仅抽取了一天中发生的一件事延展,这种延展是纵向的。万玛才旦的才华,却是通过他横向的刻画得以展现。和易卜生有些相似,万玛才旦也在很小的叙事中,加入了多元视角,比如女性主义、社会学、宗教、神话。同时,这部电影美学的丰富性,比张艺谋都有所超越,电影还前所未有地用雪豹的视点来呈现导演想象中的世界,跟随他的镜头,我们也在一步一步接近影片背后的真实世界。
图片
浙江省文学译介委员会委员、浙工大教授 褚蓓娟:
影片《雪豹》主题非常明确,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钟老师讲的那样,从这种关系中,我们能够反观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很多外国作家也写过类似的作品,例如麦尔维尔写的《白鲸》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电影中有个高潮,就是政府和警察派人来了后,他们无法为遭受损失的牧民提供清晰的承诺,与牧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我觉得这里实际是导演的一种追问和反思,即在最真实的生活中,如何解决最底层老百姓的诉求,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保障牧民的利益。
图片
科幻作家 张潇:
我是写幻想小说的,感觉《雪豹》这部电影,呈现的东西和幻想题材电影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因为对我们这些平时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牧民的生活是非常遥远的,但这种生活又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很能引发共鸣。往前追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能一直追溯到工业时代和农耕时代,表面来说,影片讲的是人与动物如何相处,但更深层次来说,它探讨的是人应该怎样对待已经形成亿万年的生存体系,与它共存。这部电影很多情节是通过雪豹视点呈现的,在我看来,这体现了雪豹的神圣性、世俗性和动物性,这些特征最终投射到了藏民身上,影片结尾并没有回答“谁闯入谁的世界”这个问题,但我想,看完电影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图片
童书作家 章学珍:
影片《雪豹》是最近几年以来最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之一。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竟然英年早逝,非常令人遗憾。总体上,电影拍的很真实,如同在看纪录片。藏区空旷苍茫,连空气中都带着几分野性,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人际关系简单直接,诚恳真挚。影片中,雪豹是人类世俗生活的闯入者,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是藏区居民地的闯入者,故事叙事直截了当呼应主题,映照出人物简单而强烈的情感,也探讨了神性与人性的冲突——弟弟“雪豹喇嘛”身上散发着超出人性的神性,他深信雪豹是有灵性的动物,也敬仰自然与万物,甚至跳入羊圈企图直接放了它;哥哥金巴则是最真实的普通人,得知雪豹将被放归的消息,他发出了灵魂提问:谁能补偿我的损失?这是真实的人性。故事的结尾,哥哥金巴被暂时压制,雪豹得以放归,用自己的方式向每个人释放善意,表面上看,神性暂时战胜了人性,但如果相关措施没有落实,人的自我没有与自然和解,这样的矛盾依旧无法解决。
图片
来自衢州的影迷朋友:
从影片《雪豹》中,我总结了三点,藏地的神性、藏民的血性和雪豹的灵性。因为这部电影,我想到了去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那时正是10月小阳春,气温有点高,我正在做生物多样性调查,在山上看到一条通体黑色的乌梢蛇,我跟它对峙时,蛇向我吐了蛇信。一般来说,野外工作时我们都会提前准备伞,但那天我没带,只能四处瞄一眼,看下有没有竹棍或者木棍。当天我确实瞄到了木棍,不过我想了一下,并没有使用工具,而是转身离开了。分享这件事,是为了表达一种朴素的道理,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好转,一定是由人的观念来决定的,也就是钟老师前面提到的,人只有和自己和解,才能和自然和解。
图片
三年级小朋友的家长:
刚刚小朋友比较害羞,没有发言,他悄悄和我说了关注的细节,我跟大家客观分享。第一个就是电影中乡长拿出来的苹果手机,他说注意到这是iphone6;第二个是电影中的角色吃蛋糕的时候,他身边的人把蛋糕糊在了演员脸上,这个可能让他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第三个,最后长长的演员表滚动完后,他发现有字幕写着“本电影没有任何动物伤亡”,我们互相对视了一下,意识到刚才那些羊可能是真正的道具,让他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放下了心底的那点介意。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