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鲶鱼须”发型引热议:跨代的个性审美差异无需统一

图片
□许梦萍 (西南科技大学)
4月10日,关于#鲶鱼须为何备受初中女生追捧#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在前段时间网络上发布的一段热门视频中,一群中学女生在校服的映衬下,几乎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挂着两绺长长的头发,宛如鲶鱼的触须,这便成为了她们的统一标志,而这种发型也被称作“鲶鱼须”。
“鲶鱼须”发型在网上激起了热烈讨论。一些人觉得这是一种青春的象征,它代表了对自我的一种表达和对潮流的追随,同时也是青春期孩子试图用发型来掩饰自己面容上的不自信,比如高高的额头或者青春痘的痕迹;而另一些人则评价道:“这么青春的年纪,头发全都梳上去多清爽,非要拽出来两绺挡在眼前”“我女儿初中就开始留了,每天早上对镜子捯饬那两根‘须子’,我恨不得拿卡子全给她别上去”……这场关于“鲶鱼须”的争论,不仅仅是发型上的选择,更是一个关于跨代的审美、个性与教育的公共讨论的话题。
首先,这种看似“古怪”的发型,实则是青春期孩子对自我认同的一种探索。青春期,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对自我的认知构建过程。而“鲶鱼须”的流行体现的是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和对个性的展示,他们倾向于尝试新颖的发型来展现自我和提升自信心。就像很多中学女生都觉得这种发型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她们掩饰面容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她们的自信。从斜刘海、齐刘海,再到空气刘海、“鲶鱼须”,社会的发展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而每一种发型或服饰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对此持批评态度的声音。家长认为“鲶鱼须”遮挡了孩子们的脸庞、每天油腻的头发并不卫生也不无道理。因为在许多家长眼中,奇怪、不整洁的发型往往与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规矩等负面印象紧密相连。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展现出清爽的面貌,本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鲶鱼须”发型的热议也关乎着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自我形象的问题。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应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化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发展独立审美和个性,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避免过度干预的同时,理解孩子们的选择背后的动机和需求,并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和社会舆论在使用语言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影响力和责任感。在描述和讨论发型或服饰风格时,应当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词汇,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鲶鱼须”这种描述,从字面意义上看并不是一个正面的描述。媒体作为公共话语的传播者,其所采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价值判断。一旦某种言论成为广泛传播的趋势,就有可能转变为公众的普遍观点,进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发型的权利,无论是短发、长发、卷发还是直发,这些外在的表现不仅是个人特色的延伸,也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然而,当某种特定的发型或服饰被冠以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时,不仅伤害了那些选择这种风格的人的感情,更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宽容度和多样化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外界的评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
在“鲶鱼须”发型讨论上,显然没有一个绝对的是非判断。对于跨代的个性审美差异,我们无需苛责,也不需要刻意地形成统一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多样化。无论是“鲶鱼须”,还是其他形式的发型或时尚,都只是个人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方式之一。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是紧盯着外在上的审美差异对孩子的选择进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