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里的上海味道

图片
以往,在一些以上海为背景的年代传奇或谍战剧集里,上海更多是一个背景,故事换个地名同样成立;但在央视一套近期播出的《追风者》里,“上海”是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
剧中,不仅下只角七宝街的房东周姨说上海话,街坊邻居间说上海话,上海滩的大佬虞世清更是不论对方开说什么语言,他都只说上海话,唯一一次说普通话,是在电话里和沈图南谈判中落了下风妥协时。
图片
在七宝街,说上海话是地域特色,在虞世清这里,上海话是一种身份象征,是一种傲慢和居高临下。从这个角度来说,《追风者》是懂上海的。
图片
南京路、有轨电车、外滩钟楼、别墅,这些同类剧中最常见的上海元素,《追风者》自然也是有的;但它却不止于此,而是将上海元素做到了细节上。
图片
主人公魏若来第一次进入沈家,在活动上,他狂吃蝴蝶酥,还打包了一块带给好兄弟——黄包车夫阿文;沈近真请魏若来到西餐厅吃饭,问他有没有忌口,他说的是,“馄饨、阳春面、锅贴都可以”。
图片
在魏若来工作的中央银行,像他这样刚来的基层员工只能吃馄饨,只有升到了高级员工才能到楼上餐厅吃到大排面。
说起能够代表民国的事物,有些老底子上海人会说是那一辆辆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黄包车。
图片
在《追风者》里,黄包车夫成了这个城市的主要角色之一,他们待朋友有情有义,他们会罢工抗议不公,会不要报酬冒死拉着黄包车为抗日的十九路军运送物资,也会因为想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而拿出全部积蓄甚至借高利贷买建设库券,却被政府利用血本无归,阿文就因为跑断腿连高利贷利息也还不起,对这个吃人的政府绝望而自杀。
图片
还有剧中只是出现在台词中的“大姐”“孔先生”等人的所做作为,更是吊起了不少观众对上海那段历史的兴趣。
图片
在《追风者》里,上海不是点缀门面的元素,而是塑造人物、推演剧情的关键。上海味道赋予剧集的历史氛围,不但让人物有血有肉,也为故事增添了真实意味。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作者/梁娟(《上海电视》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