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再看淮河两岸

沿河林立的高楼、滨水而建的公园、贯穿东西的城市绿肺……这样的场景,是你印象中的蚌埠吗?放在三年前,蚌埠人自己都是不敢想的。但现在,这些都是蚌埠淮河两岸的真实一面。
2021年,蚌埠开始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三年磨一剑,如今,从“治淮”到“靓淮”,水清岸绿的淮河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城市会客厅”,蚌埠奋力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治淮有方  看水清岸绿之变
阳春三月,在淮河蚌埠段津浦铁路桥下,北岸滩涂已经修整一新。沿河步道边盛开大片的油菜花,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游玩打卡。身后的淮河水安静地流淌着,津浦铁路桥上时而有列车驶过,好一幅春色美景。
津浦铁路大桥下,淮河水静静流淌。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个好地方。然而,历史上的淮河却给两岸百姓带来万千苦难。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有统计显示,从1400年至1900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旱灾280多次。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从蚌埠城区穿过。但长久以来,蚌埠主城区淮河段面临诸多问题。
“淮河‘两头翘、中间凹’,加上常年分洪行洪蓄洪,淤积成滩,河道缩窄,枯水季河面不足200米,远看就像一条‘大沟’。” 蚌埠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主城区淮河段面临着洪水下泄不畅、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治理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淮河治理,关乎着这座城,也关系着每一个人。
2021年初,蚌埠市决定实施“靓淮河”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淮河,高标准打造国家幸福河湖示范段。
防洪排涝是综合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地人至今还记得,2018年夏天的强降雨,让蚌埠城市道路多处被淹,其中东海大道与解放路交口的积水深度一度超过4米。
切滩、拓槽、疏浚、清淤……一系列动作后,淮河主河道拓宽至500米左右,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大30%,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方。切滩弃土也没有浪费,被用来加固堤坝背水面,把原有10米堤顶宽度加宽至35—65米不等,形成“超级堤防”。这意味着,城市防洪标准提高,汛期防洪压力大大减轻。
在蚌埠城东,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已经展露英姿。作为“靓淮河”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龙子河口枢纽设计抽排、自排流量均为每秒80立方米,建成后城市排涝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彻底解决汛期暴雨造成的“城市看海”、龙子湖生态补水、方邱湖片区排涝灌溉以及龙子湖6个病险闸站阻水等一系列问题。
图片
水清岸绿的淮河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城市会客厅”。
亲水近水 看生活图景之变
这综合治理,能治成啥样?在工程实施之初,不少市民还心存疑惑。
之前很长时间,岸边的养殖、偷倒垃圾等情况屡禁不止,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牲畜粪便污染,淮河滩地可以说是“脏乱差”的集中带,水质和生态环境遭受极大威胁。
当地老百姓常说:“城在水边城不美,河在城中不亲水”“上天馈赠的‘金腰带’被当成了‘稻草绳’”。
不只是环境被制约,城市功能也受到影响。
淮河沿岸为蚌埠市老城区,人口居住密度大,缺乏沿河东西向交通干道,跨河桥梁严重不足,每天上下班高峰均出现严重交通拥堵。沿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文化功能缺失,服务功能薄弱,百姓参与性不高。
“治淮”不仅是对生态的改善,更是对百姓生活的全新塑造。
“靓淮河”工程将临水滩地削坡,近堤滩地抬高,利用50万方切滩弃土将堤防迎水面护坡由原来的1:3调整为1:8—1:10大缓坡,阶梯式用好滩涂地,充分利用淮河丰水期短、枯水期长、丰枯水位变化大的特点,重塑滩地形态,使丰水期过洪,枯水期变成城市中心公园。
不仅如此,坚持凡土必绿、能绿尽绿、优化树种、贯通水系、栽植水草、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增大滩地内水体和绿化面积,强化水体自净能力,对主城区淮河段进行整体生态修复,将过去“脏乱差集中带”打造成贯穿西东的“城市绿肺”“生态绿轴”和“城市中心公园”。
工程将淮河主航道由原来的12米高程,通过河道切滩、拓宽、挖深、疏浚等措施,下沉至8米高程,航道拓宽挖深使运能大幅增加,为三级航道升为二级航道奠定坚实基础。南北滨河大道和跨河桥梁的建成通车,将实现区域交通顺畅,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压力。
图片
淮河岸边的公园油菜花盛开,吸引众多市民“打卡”。
人水相依,城水相融。流淌千年的淮河水,也将讲述蚌埠昔日辉煌。
依托“靓淮河”历史文化轴线,蚌埠计划将3万年前的古菱齿象、7300年前双墩文化、5500年前大汶口文化、4200年前大禹文化等,通过雕塑、小品、主题公园等多种艺术形式,沿河布点,打造千里淮河文化长廊。
淮河两岸还将建设篮球、网球、足球、沙滩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7万人规模的体育锻炼,建成蚌埠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养生最大的“临水健身基地”“滨河体育公园”,这也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河道型外滩体育公园。
拥河发展  看城市格局之变
穿城而过的“城中河”将中心城区与淮上区及三县分割两岸。由于没有全面系统治理,岸线内外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蚌埠加快南北协调发展的“割裂带”和“减速带”。
人水相依,城水相融。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如何将过去以河为边界“沿河以南蔓延式”发展向以河为链接“双向立体聚合式发展”,进一步做大城市体量,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蚌埠提出了“拥河发展”战略,这是全国只要有重要水系穿过的城市,都必须经历的一项城市发展课题。
为了让“拥河”有落脚点,蚌埠随即提出了拥河发展“三部曲”,即实施“靓淮河”工程、建设淮河大桥、打造淮河北岸城市组团。
图片
蚌埠从“跨河发展”迈向“拥河发展”。
2023年10月,蚌埠市延安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工动员会举行时,许多市民自发前来参加,见证淮河大桥的开工。
作为连接老城区人口密集区的桥梁,通车后,不仅大大提升跨河通道的安全性、通畅性,还将极大缓解市区多条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一座跨河桥连接的不仅是淮河两岸,更是“民心”。
打开城市框架,走“拥河发展”之路,建设淮河北岸城市组团是关键。“一轴、三心、多片区”,这是当前淮河北岸核心片区的整体空间布局。
按照这一布局,该片区将以延安北路为发展中轴,重点塑造淮上立帆、青春广场、稻香公园三大城市节点,同时推进城市品质社区、科教园等多片区建设,形成凸显淮上城市风采、集聚公共特色服务、吸引家庭与青年两类人群的综合城市空间。
如今,“靓淮河”工程不仅仅是“ 市民公园”,更是蚌埠的“城市客厅”。蚌埠是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加速向海而兴亦是趋势所向。进一步提升蚌埠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淮河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才能让蚌埠更好地走出去。
走千走万,再看淮河两岸。淮河水奔流如斯,岸上的城市已然气象万千。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李勇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