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榕江书院:曙院书声庭挹翠,年年桃李岁岁芳

榕江书院,地址在榕城城西魁元坊,北濒榕江北河,即今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北环城路中段,现为揭阳市市属重点中学揭阳第一中学。
榕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743年12月7日),由知县张熏购买贡生许之翰的别墅地6.9亩及房屋18间,经改建而成。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刘业勤在院后空埕建奎光楼,有上下厅房14间及两旁房屋6间。
图片
位于揭阳市榕江之畔的揭阳第一中学老校区,与周围建筑相比显得卓尔不群,其前身即榕江书院。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业勤买书院相邻民房扩建院舍,增辟射圃,增设武院部,于是榕江书院有文武两部。全院占地面积1058方丈,扩建共花白银1.3万两,建有房舍155间,膳厅厨房1座,方池榭亭多处。有“奎楼揽胜”“蓬岛听泉”“曙院书声”“芳庭挹翠”“嘉树庭云”“榭亭竹韵”“方池鳞跃”“曲沼荷香”八景。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榕江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榕江学堂,分设榕江高等小学堂及榕江师范学堂。高等小学学制八年,前六年读基础科目,后两年读专修科目,课程有国文、修养、社会、自然、史地、化学、几何、三角、代数及军事等。民国三年(1914年)秋,改为揭阳榕江中学,并呈教育部备案。学制四年,每年秋季招收丰顺、普宁、潮阳、惠来等县新生100名左右,为岭东最高学府之一。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称揭阳县立中学,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成中山纪念堂、东西两铭、教室楼、办公楼,将原奎光楼改建为藏书楼,并改称揭阳县立第一中学。1949年揭阳解放,是年11月5日,揭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揭阳第一中学,县长杨世瑞兼任校长。
图片
“榕江书院”石匾资料图。
从榕江书院沿至揭阳一中,特别从晚清历民国直到解放,这座岭东名校英才辈出。辛亥革命时,同盟会揭阳首领黄士杰任榕江师范学堂军事教练,率学生军围攻揭阳府衙,并为国民革命军光复揭阳县城作内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榕江中学学生杨石魂、林希孟即带领同学集会游行,搜焚日货,又通电全国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20世纪20年代初,原籍江西省的中共党员杨嗣震到校任英文教员,负责校刊《榕声》出版工作,经常撰写文章,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并培养江明衿、许涤新等一批进步学生。1925年3月,在东征军政治部工作的杨嗣震随东征军到揭,引导江明衿等3位“新学生社”代表谒见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40年代后期,中共揭阳第一中学支部建立。揭阳解放前两年,先后有一批师生参加革命武装部队。  
围绕着书院的那巷、那桥、那人  
虽然旧貌不复存在,昔日的榕江书院依旧书声琅琅。在榕江书院的旧址上,矗立着揭阳一中老校区的建筑物。如果要缅怀当年,只能去看看揭阳一中的校史馆,或者是在揭阳一中老校区围墙后面触摸当年留下的依稀痕迹。
图片
榕江书院旧制不存,仅存当年的照壁也已残破。
在揭阳一中老校区的围墙后面,还留着一个榕江书院当年的照壁。照壁只是一面破旧不堪的老墙,泛黄发黑,当地很多居民都不知道这面墙的来历,只有知道当年历史的人,才能寻觅到。揭阳一中原副校长林杰辉说,照壁上还有一点花纹,但已经残破不堪了。照壁曾经正对的就是榕江书院的一个大门,以前的大门在揭阳一中的围墙里面,也早已拆除了。
虽然榕江书院留下的痕迹不多,但书院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在榕江书院旁边还有书院巷仍留存了下来。林杰辉说,这都是因为书院的关系来命名的。这个书院巷长130米,宽不足2米,以前一些学子背着书囊从书院巷走来上学。
书院巷还连接着一座书院桥,只见上面书有书院桥几个大字,现已经被改造成有护栏有顶篷的廊桥,方便过往群众避雨、纳凉。林杰辉说,原本两边是有小溪流的。但经过时代的变迁之后,两边已经建起了房子,小溪流我们已经不能看到了。据《榕城镇志》载:当年的书院桥长3.7米,宽1.75米,在城西,系石板桥。
书院巷
与一个知名学府为邻,每天听着琅琅的读书声,周围的群众耳濡目染,自然是什么都要带上书院色彩。周边以书院命名,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惯例。在书院巷旁边还有一个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老人活动中心,也以书院命名。
费银一万三千两扩建,“书院八景”盛名在外  
虽然书院旧观今已不存,但是当年揭阳县令刘业勤曾撰写《榕江书院记》,记述了榕江书院的建设过程和书院景观。
刘业勤在《榕江书院记》里写道:
我朝文教覃敷,度越隆古。列宪承流布化,复多方作人。以故大邑通都所在,书院相望。惟揭阳未之有闻。乾隆八年,前令张公熏始购地城西,筑精舍为榕江书院。顾形制卑陋,且檐阿杗棁,陁落日甚。岁丁亥,余于公暇,爱其地之胜,思无废前人,因重修而式廓之。乃甫建一楼,旋值外艰去。乙未年再临,窃喜得酬前志。爰诹日鸠工,先缭之周垣,表之绰楔;继而伉其门,殖其庭。门凡三,左右夹室六,进为“奎璧联辉门”,再进为“人文宣朗堂”,又进为“树人堂”。前后屏以罘罳,中间檬以甬道,雕栏彩漆,绣错绮交。两庑为居业所,各十七楹,内建游息亭二,侧莳荔奴木笔数株,最后为“奎光楼”,即予前丁亥时所构也。
楼上北牖洞开,近而玉窖风帆,远而黄岐云树,若接几席。楼之东旧有古坎,拓而濬之为池。暗穿城濠,以通潮汐。中植芙蕖,花时清芬彻四座。山闯睥睨,送青入碧。巨石竛竮,如呀、如呕、如蹲、如舞,不一状。池前筑方台盈丈,凹小沼畜文鱼。稍上为“漱芳亭”。迴廊环绕,迤逦纡徐,以夷犹散履。转而南为“蓬岛观澜厅”,下为“乐此亭”。亭前凿鉴塘半亩,外罗海石为假山。崟嵚玲珑,有老杜“三峰出群”之慨。下洼为“饮虹涧”,活水虢虢循其隙,乃渡以略彴,荫以茂林,游其间者,如入洞天。然院四隅,轮奂交繆,甍雀瓦鸳,矫首比翼。视昔日规模,奕然改观。是足为敬业乐群宝地,堪助明心养性之功矣。
复念国家揆文奋武并重,偕偕士子,均隶胶庠,欲更设新院,招诸生以时习射。既又得许氏地,于是除荆莽展其狭,走畚锸起其卑。经之营之,一如前。堂仍二,敞邃杀四分之一。东西舍各五十楹。堂后为园,建“停云亭”,树石交映,颇幽胜。外为月门,门外匝以巡檐,下凿方池数亩,亦呼噏导潮水。四围栽花卉暨桃柳。中为“飞跃灵机亭”。前为平台,画阑髹槛,文甃缜致。俯察鲂鲤,以时出没,令人辄起庄惠濠梁想。西为射圃,建“观德亭”,两行苍莨玉立,千个风月,无尽藏焉。
统计两院,周遭直三十七丈七尺,横二十八丈六尺,为舍一百五十五间,庖湢都养所皆备。费银一万三千两有奇。
图片
揭阳县志中的榕江书院图。
《揭阳县志》记载,当时书院内有“奎楼览胜”“蓬岛听泉”“曙院书声”“芳庭挹翠”“嘉树停云”“射亭竹韵”“方池鳞跃”“曲沼荷香”等,合称“书院八景”。书院规模壮丽,在潮汕首屈一指。 
书院教学:谙熟六艺,教化遍及千里  
当年书院的教学如何呢?林杰辉介绍说,刘业勤在乾隆年间撰写《榕江书院记》曾记载此事:既落成,考取肄业生童百十人,附课二百余人。当时分设“生童”和“附课”(即秀才预科及生童预科)二级,学制无定,考上庠生(秀才)方为毕业。故生徒中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五六十岁老人。
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揭阳人郑大进闻知刘业勤两次扩建书院的盛举,曾亲作《榕江书院记》寄回揭阳,盛赞刘业勤助田育士,重教诲,兴儒学的功绩,称他在揭阳的业绩,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县令。
郑大进在《榕江书院记》里提到,刘业勤捐出俸银做膏火钱,聘请名儒做教师,启迪生童的才智,并给讲堂题名:“树人堂”。公余时间就到书院教导生童读书研究讨论经义。勤勤恳恳,与对自家人子侄一样。近邻各县的学子都背起行李慕名来这里求学。此外,刘县令还在书院两侧建新书院来培养武举人才。郑大进慨叹:我在外做官,足迹遍及半个天下,见到各地方书院的创设,大都沿袭旧观念,把它看作赘疣一样,要不就任生童在这里嬉戏游乐。这无异于让原藏于山谷中的珠宝,任人摘落坠地。还未有人像刘县令这样:仿照四大书院的办学规则培育当代人才,谙熟六艺,教化遍及千里!
林杰辉表示,光绪三十年(1904年),“榕江书院”按清政府颁发的《钦定学堂章程》,改为“榕江高等小学堂”和“榕江师范学堂”,合称“榕江学堂”,又统称“揭阳县学堂”(由揭阳县令虞汝钧题匾)。前者为小学高级部,学制八年,课程有国文、修养、社会、自然、史地、化学、几何、三角、代数等;后者为初等师范学堂,学制五年,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师塾优秀生就读,课程除基础学科外,又有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还设有军事体育课。学校有80条毛瑟枪,由军事教员教授学生射击。因为当时教的是“新学”,除了揭阳县,潮阳、普宁、惠来和丰顺等县的学生,也纷纷负笈远来求学。
图片
揭阳一中校史馆内的清末“揭阳县学堂”旧匾。
民国三年(1914年)秋,经县长施文雍呈报教育部备案,“榕江学堂”改为综合四年制中学,称“揭阳榕江中学”,每年秋季招收揭阳及邻近几个县(丰顺、普宁、潮阳、惠来等县)的新生100名左右,与金中、韩师并称岭东最高学府。课程有修身、国文、英文、史地、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图画、手工、音乐、体操。当时的“榕江中学”在教材和师资方面做了改革,教材除国文和伦理外,其余均采用国外英文原本;教员中不少是归国的日本留学生或回乡的华侨知识分子。一批潮汕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在这里培育成长。
名人辈出的“红色一中”
榕江书院历经百年,历代出了不少人才,还有名师。林杰辉介绍说,过去书院的负责人叫山长,不叫校长。榕江书院山长林济川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副贡,因为父亲年老乞归,居家后一心教后进。其诗书俱佳,私塾有自书联:“自今日传读书种子;愿尔曹为名教完人。”
另又有一位书院山长曾述经是举人出身,自幼聪颖,在光绪十四年(1888),与三弟曾习经都被选送进广州广雅书院,受业于山长梁鼎芬门下,与梁启超同学,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被其老师梁鼎芬聘为《广东通志》分纂。“学完行高,笃于孝友,接物和而持守甚介,官虽不达,而教泽遍于人人”,是对曾述经一生的最好评价。
20世纪初叶,到榕江学堂任教的,既有进士、举人,又有留洋归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其中有名儒柯树人(举人)、郭玉龙(举人)等,有岭东著名学者陈朴庵、吴青民等。曾在榕江中学任英文部主任的杨嗣震于1921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曾协助彭湃搞农民运动,后任周恩来的秘书。1927年遭到反动派杀害,是著名的革命烈士。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遵仪1926年就在揭阳县立中学担任英语教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参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并长期任教,曾担任温家宝的老师。在杨遵仪百岁生日时,温家宝亲笔致信祝贺,在信中说“47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师”,并高度评价了杨先生对中国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图片
今日揭阳一中校门。
林杰辉还谈到,书院学校历来有爱国传统,在榕江书院乃至后来的学堂、中学等不同时期,师生们就继承儒家传统,读书报国。特别是清朝末年,他们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辛亥革命时期,榕江学堂的军事教员黄士杰是揭阳同盟会的首领之一,在榕江学堂设据点,有同盟会员11人,他购置80条毛瑟枪教学生射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带领学生“洋枪队”包围知县衙门,驱逐知县,光复揭阳,黄士杰也被推为“民政长”(县长)。“五四”运动爆发,榕江中学学生杨石魂、方临川被选为岭东学生联合会的正副会长,作为学生领袖领导岭东地区的学生运动。1926年周恩来带东征军到揭阳,在学宫接见榕江中学学生江明衿、谢培芳等,勉励他们联系群众,发展党团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后来他们都为革命英勇献身了。抗战时期,一中很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学生蔡耿达任汕头工委书记,带领游击队打击日寇,后因叛徒告密英勇牺牲。揭阳一中成为粤东地区革命的播火点,一批批师生“甘洒热血写青春”,熔铸成一中的校魂,一中也被誉为“红色一中”。
林杰辉告诉南都记者,一个学校办学有281年的历史,这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我觉得榕江书院有两个精神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一个是敬业精教、治学严谨的精神,另一个是爱国的传统。从书院、学堂、榕江中学开始,我们就一直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时代不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但是读书报国的精神不变。”
“从榕江书院到揭阳一中,莘莘学子更应该立足当下,学好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力量。文脉绵延,薪火相传,这种文化的传递不会湮灭,弥足珍贵!”林杰辉说。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李阳
执行:宋爽 陈蓓蕾
题签:刘斯奋
学术支持:李绪柏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周宇婷
本期摄影:南都记者邹卫
本期视频/直播:N视频记者 马青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