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梳理岳飞在各朝代中的地位升降问题

潮新闻客户端 裴雯
图片
在今日家国,将岳飞定位于“精忠报国”是确凿无疑的,但历史上自南宋以降,岳飞在官方和民间的声誉口碑地位却非一成不变。
南宋
1141年,岳飞屈死狱中。
二十年后,1161年,金兵再犯,高宗才下令追赦岳飞。赦诏如下,“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将岳飞与蔡京、童贯等列,意味着赦虽是赦了,但还是国家的罪人。
又两年后,1163年,孝宗继位,发还岳飞家田宅。“等于是说取销旧案,宣告无罪。但还不能追悼岳飞,因为高宗仍旧在做太上皇,在背后主持大政。”
又七年后,1170年,孝宗应民间请愿,立岳飞庙,诏给忠烈庙额。
1178年,高宗老朽、朝臣更替,孝宗才得追谥岳飞为武穆。
最后1204年,到了宁宗朝,因南宋想反攻金国,才“风厉诸将”岳飞封鄂王。
在南宋一朝,岳飞从狱中屈死到平反追封异姓王,一共走了六十三年,这是官方层面的态度。
至于朝廷之外,南宋士大夫普遍不太看重岳飞。一则是高宗朝颇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南宋能够站得住,没有亡国,秦桧不是没有功劳。”再则,秦桧、高宗盘踞在朝日久,士人公开层面极少哀悼颂扬岳飞的诗作文章。
但私人笔记中,也有颇多同情岳飞的倾向。但总的来说,刘子健先生沿用了《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即在南宋本朝,岳飞和南宋人皆身在时局中,岳飞毁誉未定,因而当时历史地位算不得高。
元朝
有元一朝,岳飞的历史地位和汉族汉人的尊严捆绑在一起。
蒙人治国,这是中国(所谓的中原汉人)第一次被异族统治。以脱脱等人所著的官修《宋史》涉及岳飞部分时,多采用了岳飞之孙岳珂所编的《金陀粹编》和《金陀续编》为资料源,至此,岳飞在正史的地位忽至崇高。
再则,文人阶层作诗追扬岳飞的日渐见多。汉人吊古伤今,将岳飞冤死与南宋亡国绑定。
三则,元代不太禁锢民间思想,民间岳庙香火大盛。
明朝
岳飞的历史地位在明朝达到最高峰,且对他的颂扬遍及整个社会层面。
明朝相当于汉族从元朝外族手中拿回统治权,官方层面拔高民族英雄。再则,明代教育发达,文人阶层数量日多,岳飞武有功绩、文有诗词,且喜交文人,是最能引起士大夫共鸣的武将。最后,明代“土木之变”、于谦被杀,文人痛今怀古,借岳飞以明志。
在民间层面,将岳飞神化。岳飞庙类关帝庙,民间遍立、官方支持。
清朝
清朝统治者在看待岳飞问题上,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清政府是外族统治中原,满人本就是后金,所以对岳飞这个抗金英雄不能从官方层面持肯定态度。但另一方面,不管谁做统治者时,都希望子民有忠孝之观。
所以清廷表现为,政府官方不祀岳飞,但乾隆本人写诗表赞许惋惜。清代,岳飞地位由明代顶点下降。
此后,国家百年苍黄,中华民族抗战时期,岳飞精神是民族主义的新顶点。
图片
回顾岳飞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各朝各代之匹配,放在今日都是我们今人可以理解的。唯有南宋本朝,岳飞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关于这一点,刘子健老师在本书《宋史测度》中也有解释。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宋代官僚和儒学的忠君观念。
岳飞,一位枢密副使、一代国之栋梁大将,冤死狱中。这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泼天大案,但偏偏在南宋朝,满朝朱紫坐视不救,唯一个武将韩世忠替他出头。
这里面固然有高宗秦桧,昏君佞臣的缘故。但就整个文臣阶层而言,他们有自己的固有认知:忠君才是爱国。
宋代儒学认为,“君子思不出其位。”换在岳飞身上,你要忠君事君,行君之所想,不能“高宗忌之”。“忠”是忠于“君”的,而对国家民族大义的忠,应该局限于忠君的框架之内。否则即是不忠。
这是文臣阶层普遍认知。就连对岳飞持赞扬态度的朱熹也说,“今人率负才,以英雄自待,以至持气傲物,不能谨严,卒至于败而已。”宋代是没有“英雄式的正义作风”的生存空间的。
再加之,文臣普遍倾向于求和的态度。在岳飞主战和高宗主和形成对抵之势时,他们认为,“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
最后,君疑臣则诛了。岳飞之死,还是朱熹:“尽其道而死者,皆正命也。”
看到“忠君”框架大于“爱国”的儒学思想指导国家运行时,只能叹一句,南宋确实气数尽了。
徒留岳飞“天日昭昭”,震铄古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