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制药红曲风波后,日本消费者开始抛弃功能性食品?

图片
“2024年小林制药红曲风波”产生的蝴蝶效应持续不断:日本消费者开始抛弃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品牌方急着澄清、上百起健康受损报告被曝光。
日本保健品行业受创,功能性标识食品监管体系被质疑声淹没,舆论认为要在短时间内重获消费者的信任并不容易。
销量同比骤降30%
3月22日,小林制药公司紧急召回所有三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受事件影响的人数还在攀升。
最新数据显示,服用该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已有5人死亡、逾200人住院。
公司表示,住院者主要集中于40岁至70多岁年龄段,死亡者年龄则介于70多岁至90多岁之间。
出事的保健食品属于“功能性标识食品”,兼顾营养需求和改善人体健康,在日本市场占比极大。
因此在事件真相水落石出之前,市场上的消费者最先作出了反应。
日经新闻对日本约350家药妆店的销售数据进行了统计,将3月22日至3月31日的日均销售额与去年3月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小林制药部分产品的销量骤降了30%至40%。
不光是小林制药,人们对功能性标识食品的怯魅正在撼动整个行业。
事件发酵后,日本健康食品品牌DHC已收到超过1万份关于产品安全性的询问。
美容和健康食品零售商Fancl也是“蝴蝶效应”中的一员。品牌方表示,它们的一款声称能降低胆固醇的主销保健品,其订单取消量在短时间内就增加了十倍。而该产品并不含小林制药的红曲成分。
为此,各大品牌分别在线下门店和线上网页张贴和发布信息,强调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实在今年早些时候,由于功能性食品的价格上涨,需求就出现了疲软。而小林制药风波可谓让这种降幅愈演愈烈。
事件发生的前一周,包括饮料在内的功能性食品销量同比下降6.7%。在小林宣布召回产品当周,销量降幅加速至10.4%。4月第一周,销量同比下降至11%。
日本帝国数据库公司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该事件最多恐波及日本国内3.3万家企业,其中包括超过5000家食品和饮料零售商。
日本直销协会成员包括大量生产功能性食品的制造商,其发言人表示制造商的销售额受此事影响可能会“下降20%至30%”。
“落后”的监管机制
小林制药风波后,日本消费者厅对市场上流通的共计约6800种功能性标示食品进行了紧急排查。
根据12日公布的消息,除小林制药涉事产品之外,医疗界曾向相关企业提出过117份健康受损报告,总共涉及18款产品。
有日本专家指出,超百起报告竟全是在大排查中被掌握,相关企业都没有主动向主管部门汇报。
日本保健食品标准研究所所长池田秀子直言,日本在“要求制造商及时汇报问题方面显然有所落后”。
2015年,为提振增长乏力的日本经济,日本消费者厅推出了一个新的保健食品门类——功能性标示食品(FFC)。政策的推出在当时刺激了日本健康食品行业整体规模的增长,带有“降体脂”“恢复血压”等通俗易懂标注的功能性标识食品销量也在日本市场迅速扩大。
据悉,2018年至2023年,FFC市场规模超出原先的3倍,达到686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8亿元)。
日本的保健食品分为三类:特定保健用食品、功能性标识食品和营养功能食品。
其中,功能性标识食品有几大特性:无需政府审查、企业自己标注产品效果、开发成本相对低。
相比特定保健用食品,它不需要日本政府部门审批许可和强制临床试验,生产商只需在上市销售前向消费者厅提交与其声称功能相符的科学依据进行备案即可。
一言以蔽之,功能性标识食品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
截至目前,功能性标识食品各生产企业提交的备案总数为8198件。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约1500件陆续撤回了备案,占到提交总数的约两成。日本消费者厅表示,撤回原因大部分是以停止生产为由,但也有因缺乏科学依据被责令撤回的。
在此背景下,保健食品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有消费者团体认为,这是将食品安全完全交给企业的做法,并对该制度表示质疑。日本消费者厅的负责人也坦言,“很难对所有的申报产品进行面面俱到的审查。”
同时,日本功能性标识食品庞大的市场占比也引发担忧。
日本调查机构“富士经济”的数据显示,2020年功能性标识食品市场规模反超特定保健用食品;2023年同比增加19%,达到6865亿日元,商品数量达到约6700种,是特定保健用食品数量的6倍;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 7770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