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者近1000万,武汉专家主编的国内首部专著上线3.0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5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孩子不停地耸肩、眨眼、学鸟叫,正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典型表现。数据显示,抽动障碍患病率为2.5%,据此估算,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者人数近1000万,而家长、学校、社会,甚至部分非专科医生却对此了解有限。4月13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正式发布,这是目前国内该领域唯一一部权威系统的专业指导用书。
与此前出版的版本相比,新版本刷新了不少研究成果,尤其是新增了“抽动障碍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章节,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诊疗优势,可更充分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对抽动障碍患者及家属等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
图片
《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发布现场。
儿童抽动障碍专著上线“3.0版”,新增中医诊疗
《儿童抽动障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组织编写,主编刘智胜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组长。该专著联合全国儿童抽动障碍诊疗一线的22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涉及儿童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发育行为科、中西医结合科、放射影像科、神经电生理学及护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图片
《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封面。
与2013年出版的第二版相比,新版书修订内容达30%以上,紧密围绕“儿童抽动障碍”主题,在原有内容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指南及进展修订,为儿科神经专业领域临床必备参考用书。
长江日报记者留意到,第三版《儿童抽动障碍》新增3个章节,最大亮点是新增的第十八章“抽动障碍的中医诊断与治疗”,从中医角度分析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包括外感因素、情志因素、先天禀赋因素等,并提出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疗原则,用“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根据患儿体质特点,选择饮食搭配方案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改善体质,做“未病先防”;病中,用脏腑辨证方法对患儿进行辨证论治,再配合饮食调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做到“既病防变”;病后,顾护脾胃,饮食调配,做到“愈后防复”。
“中医药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国特色。”刘智胜说。
此外,新版本还增加了成年抽动障碍章节,则是注重儿童抽动障碍转化为成年抽动障碍的诊疗,诠释了抽动障碍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的理念。其他章节也有不同程度的修改、更新和扩展,力求追踪前沿动态、贴近临床实践规范诊疗观念和多学科协作理念,可充分指导临床实践,并对抽动障碍患者及家属等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
30余年耕耘,多次刷新儿童抽动障碍规范化诊疗
在儿童抽动障碍领域,刘智胜教授已深耕30余年。1993年,他将儿童抽动障碍作为博士课题,加以深入研究;此后工作中,更是将儿童抽动障碍的规范诊疗、科学研究和健康科普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方向。30多年来,刘智胜已成为国内儿童抽动障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他和同行们对儿童抽动障碍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
图片
刘智胜在发布现场。
刘智胜回忆,在恩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林庆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2002年,他编著和出版了国内首部儿童抽动障碍专业书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历史、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治疗、护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在当时,这本书令更多儿科医生、神经精神科医生了解到抽动障碍的特征,从而为患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研究的发展,刘智胜和同行对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发现,儿童抽动障碍并非单一疾病,除了此前关注的多发性抽动症,还有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等多个类型;一半以上患儿伴有共患病,部分患儿还可能延续至成年,需要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呵护。2013年,刘智胜牵头制定了《中国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在2015年专著再版时,刘智胜根据这些研究进展“刷新”了书籍内容,并将专著更名为《儿童抽动障碍》。2018年,他在武汉牵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简称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辐射全国,引领我国抽动障碍患者的规范诊疗、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多学科协作及健康科普工作发展。
自第2版出版距今又过去了9年多,有关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领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国内外有关儿童抽动障碍的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为了及时全面地反映儿童抽动障碍研究的新进展,刘智胜教授联合全国儿童抽动障碍诊疗一线的13家院校22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
呼吁:关爱抽动障碍患儿,让他们“慢慢来”
2023年6月1日儿童节当天,由刘智胜教授主编,孙丹教授等十余位权威专家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儿童抽动障碍科普书《孩子,我们慢慢来——抽动障碍儿童家长必读》正式与读者见面。与此前出版的专著不同,这本科普书籍以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写法,面向患儿家长及社会人士解答大众最关心的话题。如“抽动是孩子故意搞怪吗?”“抽动障碍共患睡眠障碍怎样识别?”“抽动障碍患儿长大后适合哪些职业?”等,涵盖了对抽动障碍的详细介绍、病因、临床表现、共患病、诊断、鉴别,对孩子的治疗、护理、教育、预后等家长关心的内容。
“在平时的门诊中,孩子得到确诊前,不少家长对抽动障碍不了解;在确诊后,也有很多家长因此感到焦虑:为什么是我的孩子得了这种病?这种病能不能治好?将来会不会影响孩子找工作和结婚?”刘智胜说,编写专著和科普书籍,只为面向医务工作者、家长、学校、社会大众科普抽动障碍相关知识,为全社会提供有用参考,呼吁大家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让患儿能“慢慢来”。
具体建议是:家长在陪伴孩子坚持规范治疗的同时,要多陪伴、多鼓励、少批评,积极与老师沟通,多采用宽容民主的教导方式,减少对孩子异常行为的关注和批评,有助于孩子病情的控制。通过及时诊断、规范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抽动障碍患儿可在青春期或成年以后逐渐好转。
图片
三版专著合影。
【编辑:余丽娜】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