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河到西湖,范敏、张莞、石磊版画作品在杭展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涵予
图片
4月13日,“四月·三人版画展”在杭州雁庐艺术馆开幕。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和雁庐艺术馆共同主办,展出范敏、张莞、石磊三位版画家共60幅作品,共享艺术诗性的审美体验。
图片
图片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原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教授张远帆致辞
图片
原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研究员李孝萱致辞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李旺致辞
图片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敏致辞
图片
策展人王蓓蕾主持开幕式
图片
开幕式现场
三位版画家在年龄上分别是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创作题材不同,使用的媒材和方法也不同,充满个性化的创作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在他们的作品中,既能看到对于版画技艺的熟练把握,又有出于各自的表现需要,尝试着新的方法,新的构成方式的运用。”担任本次展览学术顾问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姜陆教授评价道,“透过个性化的图式表层,又能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三人的作品中都有着一种共性品质的存在,即植根于生活体验之上的诗性艺术精神的表达。”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展厅中色调凝重、细腻复杂的石版画来自范敏,本次他展出的作品是颇具代表性的《偶》《成语》《涅槃》等系列。人偶、布匹、肢体、动植物……他将丰富的意象连结缠绕,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叙述现代人的束缚、迷失、混沌与不安。
现场观展的许多版画家都对范敏的创作技法感到好奇,聊起这个,范敏兴致很高。他喜欢探索新技法,经常不按固有的方法和步骤作画,在创作中的实验和尝试对他而言乐趣无穷。但他并不是一味沉迷技术,他始终认为:“艺术的形式和载体固然能够体现艺术家的才能和多样化的个性,但艺术最强的作用,却是观赏者从各类视觉形象背后感受到的价值观与文化立场。”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张莞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源于《来自于有的“无”》系列。大规模的组图里,相近的色彩与形状不断在原作上覆盖、叠加,直至呈现出新的图式,仿佛创作过程的再现,也有如个人思绪的流转。对莫兰迪等经典的再创作,融入了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语境和秩序。正如她对作品的阐释:“图像由一定图示出发,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无中再生有。”
在张莞心目中,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无论你处于人类发展的哪个阶段,无论那个阶段有怎样的局限性,阶段性,艺术会让你体会到永恒的精神性,看到真实,力量,永恒,生命。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石磊是本次展览最年轻的一位作者。他钟情于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用绘画的语言表达诗意。仙鹤、竹林、太湖石,古老的东方意境以清新灵巧的姿态跃然纸上。“诗意是一种充满想象力没有边界的表达形式。而绘画由于意境的描绘和诗歌之间存在着这些特性上的共通之处。”石磊将诗歌的描述性、音乐性、想象力、感染力,诉诸绘画的语言,在自然中融入个人情感与表达。
“很早以前,我就特别喜欢‘柳浪闻莺’这个词,想过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令石磊惊讶的是,这次展览恰好在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举办,仿佛冥冥之中的缘分。此次参展的另外两位作者,也是石磊曾经的老师,石磊表示,这体现了艺术与精神的传承,也是一次珍贵的、以艺术为媒的交流机会。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三位画家用不同的艺术话语方式,诠释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本身丰富多样的精神内涵。
据悉,展览持续至4月23日。
部分作品欣赏
图片
范敏 涅磐-重拾13 50*65cm 2024年
图片
范敏 涅磐-重拾14 50*65cm 2024年
图片
范敏 涅磐-重拾11 50*65cm 2024年
图片
范敏 涅磐-重拾16 94*68cm 2024年
图片
范敏 涅磐-重拾10 94*114cm 2024年
图片
张莞 莫兰迪2 18*14cm 2019年
图片
张莞 莫兰迪2 18*14cm 2019年
图片
张莞 莫兰迪1 22*20cm 2019年
图片
张莞 莫兰迪1 22*20cm 2019年
图片
石磊 朝花夕拾之一 60*90cm 2018年
图片
石磊 朝花夕拾之二 60*90cm 2018年
图片
石磊 朝花夕拾之三 58*65cm 2018年
图片
石磊 朝花不夕拾 60*60cm 2018年
图片
石磊 朝花不夕拾 60*60cm 2018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