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女子下巴有个小孔,一按还有脓液流出……医生提醒:这种情况要早就医

在宁德寿宁,
68岁的王阿姨(化名)
遭遇了下巴顽固脓包的困扰。
每当脓包破裂,
脓液四溢,
都为她带来极大的痛苦。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王阿姨奔波于各大医院,尝试了各种药物,但脓包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
在朋友的推荐下,王阿姨来到宁德市闽东医院口腔科寻求帮助。
何孔炎主任医师接诊后,对阿姨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他注意到阿姨左侧下颌处存在一个约5*5mm的皮肤窦道,轻轻按压时即有脓液流出。
图片
更令何主任关注的是,阿姨左侧下颌有一颗残留的“烂根”牙齿,牙根松动Ⅰ度,轻度叩痛,根尖部位与下巴流脓窦口相对应,这成为了诊断的关键线索。
何主任认为王阿姨下巴的“小孔”很可能是口内残根根尖发炎所致。
为了进一步确诊病情,何主任让阿姨进行口腔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那颗烂牙根尖周围存在明显的暗影,骨密度降低,根尖部颊侧骨板吸收,与下巴瘘道位置完全吻合。经过综合诊断,明确了阿姨脓包的病因为下颌后牙残根慢性根尖周炎引发的“牙源性皮瘘”。
图片
治疗的关键在于去除病根。何主任建议拔除那颗病灶牙,并进行彻底清创。阿姨和家人商议后,决定接受这个治疗方案。
手术后,阿姨口服了抗炎药物,不久,她的颌面部瘘管逐渐愈合,红肿和疼痛也都消失了。
图片
“牙源性皮瘘又称牙齿窦道,是由慢性根尖周炎发生脓肿,脓液从皮肤开口排出,形成瘘孔或炎症性结节的疾病。”何主任说,牙源性皮瘘病因则多由与牙齿相关的化脓性感染引起,因牙齿龋坏等因素最终导致牙髓坏死,最后进展为慢性根尖周炎,可有脓液穿过根尖周骨质、骨膜、皮下结缔组织等,并形成皮肤肉芽肿或瘘口。
何主任强调,牙源性皮瘘症状初始常为一红色小丘疹或疖肿样损害,逐渐增大,继而表面糜烂、破溃、排脓,呈化脓性肉芽肿外观,损害周围软组织,使之呈现大片红肿,触之有弹性及波动感。
损害可出现于眼下缘至颈部的皮肤,但最常见于颏部、下颌部、颊部及鼻旁等处。如果发现类似的面部皮肤红肿、硬结甚至破溃流脓,要注意排除是否因口内牙根发炎引发的牙源性的面颊皮瘘,免得像王阿姨一样迟迟未找到病根而耽误治疗。
医生提醒
牙源性的面颊皮瘘治疗仅仅进行单纯的抗炎治疗和(或)外科局部瘘口切除治疗是无效的。治疗应以患牙为主,对病源牙的处理,不可保留的应及时予以拔除,有保留价值的首先应及早进行规范彻底的根管治疗,颌面部皮瘘处可根据临床评估是否需要清创,大多数皮瘘是可以完全愈合的。
对于部分长期炎症所致的范围较大的皮瘘,即使炎症完全消除后,往往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瘢痕,必要时需配合后期的美容修复。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