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宣平溪

潮新闻客户端 王祝兴
图片
宣平溪是瓯江的支流。
大江大河名声横行的天下,激情四射的瓯江也入不了席,宣平溪就更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只有在县域地图上才找到她的位置。然而,宣平溪养育着两岸15万百姓,从出生、长大、衰弱直至回归自然,一代又一代;宣平溪同样滋润着两岸万物生长,永葆长青。
晨钟台山寺,霞染宣平溪。已经为两岸百姓所熟悉的景象。站在山顶,极目寺外,空水氤氲,缭绕于辽阔的山峦叠翠的群峰间,连绵起伏。旅人顿间心胸开阔,烦恼一洗如白。
伏虎岩是台山寺绕不开的话题。口口相传高僧建寺前,敲着木鱼沿宣平溪一路前行,游走到台山顶岩石处与一只猛虎相遇,两者僵持一段时间,猛虎竞成了高僧的坐骑。于是,高僧决定在台山顶伏虎岩处建寺。每日坐虎骑来往宣平溪两岸募捐筹建台山寺。武松打虎是小说,以虎为骑未必是假。清脆的、有节奏的木鱼声足以让那些燥热的万物心灵冷却下来,对袈裟产生无限敬畏。
沉郁的大悲咒撩拨起游人的遐想。一千年前,山寺创立者陈祖庭高僧为什么不辞辛劳,离开繁华的杭州,告别修行了一生的灵隐,向南、向南,向浙南峡谷出发,沿着宣平溪来到了山峻地险的台山。我们不能做无端猜测,也没有资格做心路追寻者。可以肯定的是,陈祖庭高僧在他自己创立的台山寺得道升天。后人念念不忘,台山寺香火不断。
台山寺的钟声敲醒宣平溪两岸春梦时,冰冻解封,大地开始播绿,畴野进入了忙碌季节。从台山寺脚下宣平溪沿堤岸前行10华里,一座道观的尊容同样澎湃起游者的感叹。
图片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清澈的宣平溪穿镇而过。据CFP。
宣平溪流的不仅仅是水,流淌着一江的故事。台山寺晨钟敲响之前,冲真观訇訇铜钟声已经在宣平溪两岸响彻四百余年。
叶法善,在煌煌大唐拥有两个身份,既是道士又是官吏。自幼随父母从丽水松阳卯山迁居宣平白马山脚下居住生活,潜心研习礼乐。父母双双离世,叶法善在茅庐后面的白马山择地为父母下葬,并在坟前结庐守墓。
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已经99岁高寿的叶法善离开京城,回到宣平,为父母修墓树碑。唐玄宗敕赠其父叶慧明为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歙州刺史,一时尊宠莫与为比。叶法善又得到朝廷准允,舍故居建道观冲真观,赐额“宣阳”,铸造重达1500斤的巨大铜钟立于观内。乡民仰望叶法善,在冲真观周围自发建造房屋,成了后人全塘口村,一个紧靠宣平溪山村。
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大自然认识有限。当年叶法善因为研习礼乐不悟时,漫步宣平溪堤岸,看到了两岸百姓生活的艰难,所以有了长大后“道术厌劾鬼神,救物济人”的抱负。因此其道术能深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代君王器重,传旨到京城,官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为国尽力。能让新旧《唐书》均为其立传。
唐诗宋词,是后人对两朝盛世文化的经典归纳。文化盛宴下的书香瑞气也飘散到了宣平溪两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宣平600年古镇柳城大街上,竖立着一道牌坊,向路人陈述着豪华的历史。它是郑氏家族的荣耀。于是,有了啧啧称道的明朝首辅徐阶。
徐阶1503年出生于宣平。十二岁时,父亲因赴外地府衙任职,即随父离开宣平。徐阶入学启蒙时就显得早慧,聪明过人,宣平后人为纪念徐阶建造“瑞麟亭”,亭碑记说他“岐嶷不凡,过目成诵”。离开宣平前的徐阶已饱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出口成章,在宣平溪两岸少有名声,有了后来科举场上的春风得意。刚过二十岁的徐阶,在殿试时,登上龙虎榜一甲第三名。出仕后的徐阶,不忘生他养他的宣平,往来甚密。古代官员往往还有另一个身份——文人。徐阶一生留下了丰厚的诗文,《少湖文集》是其中之一。宣平古镇柳城郑氏家谱至今还有他写的文章——《正修括宣平双门郑氏祠堂记》。
烈日下,一个70多岁老人头戴笠帽,脸上挂满了汗珠,脚穿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在密密麻麻的灌木丛林里,一手持割刀砍伐出一条路引,一手拿卷尺丈量距离。这事发生在2009年的荷青,一个紧靠宣平溪沿岸的小山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高峰时人口也只有70人左右,到了2009年,只有8个老人居住了。村里年轻人离开大山各自奔向五湖四海谋生。山脚下柏油大道已经四通八达,就是离山下通衢三华里的山间小道挡住了这8名老人出行。
曾宝禄,宣平溪沿岸群众尊称宝禄师,吃苦耐劳,成了一个建筑行业里的企业家。这位从荷青走出去的老人,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的子女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已经在省城立业、生活。他完全可以在杭州承欢膝下,颐养天年。想起老家自己发小的困境,从2005年到2008年,为这条小路,省城、荷青两地来回跑了很多次、很多次,拿出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当年创业勇气。已经70多岁的他,自己测量设计,自己掏钱40万,终于建成了一条宽5米的公路,解决了8名老人出路难的窘迫。
冲真观是道士的圣地。道教在中国出生、长大。乡民眼中,它仗剑行侠,斩妖劈魔。沿岸的百姓既熟悉冲真观的訇訇铜钟,也呵护台山寺清脆的磬钵。随着岁月的积累,乡民在传承着文化大同熏陶时,也把冲真观的铜钟声和台山寺的磬钵声融化汇合,为生活所用,形成了宣平溪的文化特色。逢红白喜事,木鱼声、铜锣音声声齐鸣。
我认识宝禄师时,他的企业正盛。他有烟瘾。一年到头都是中山装,口袋里始终装着两包香烟,一包中华烟,一包红牡丹。碰到谁都递烟,把中华递给客人,自己吸牡丹。让客人得到一种贵宾尊重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宝禄师既有德也挂念乡土,挂念当年一起长大仍在山上的同伴窘境。宝禄师体现了一个喝着宣平溪水长大的企业家的胸怀;是宣平溪沿岸百姓的一个缩影,好客、善良、坚韧。
现代作家潘漠华、谢挺宇、化学家王茹芝,画家潘洁兹,辛亥先烈詹蒙,举不胜举,他们都是喝着宣平溪的水长大,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先人的言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院士王金南,企业家俞学文,作家沈志权,他们都以骄人成绩作为底气,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宣平溪,是一条母亲河。她流淌的不仅仅是一江溪水,更是千百年来沉淀的文化。流向瓯江,流向东海,流向了世界。
作者简介,王祝兴,笔名毛山子,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1989年开始发表散文。出版长篇小说《生死日记本》《回归》。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