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等:被周边传播现象及其价值分析

作者:
陆地(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延凤、陈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
《青年记者》2024年第4期
导  读
本文从自然现象、人类社会现象和媒介现象三个角度,分析了周边传播六个向度中的被周边传播现象及其特点与价值,以期改变学界和业界对被周边传播现象的误解和认知,保持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图片
一、引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六韬引谚》)这两句话是说人间万象缤纷,看似无序,其实都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运动的轴心和终极目标无非是利益而已。同理,万物皆有信息,人类社会更是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这些漫天飞的信息也并非像树叶一样杂乱无章地堆积,更不是盲目地传播或运动,而是有着明确的传播方向和运动规律。那么,是什么决定信息运动或传播的方向?信息运动的方向有何规律?周边传播理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抑或是大众媒体,其信息的传播都可以概括为六个向度,即被周边传播、向周边传播、在周边传播、沿周边传播、从周边传播、让周边传播。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各个向度逐一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信息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探索国际传播有效、高效、长效的方法与路径。本文首先分析被周边传播现象及其价值。
就像力有作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一样,世界上一切事物既然都是信息和媒体的统一体,就都有传播和被传播的功能或可能。传播与被传播是两个事物或主体之间力量和能量差异甚至博弈的结果。不管愿不愿意,任何弱小的一方都或长或短地要经历被传播的阶段。但是,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强弱双方的能势、位势和态势都不是固定的,更不是永久的,而是因时因地因事因人不断变化的。
二、被周边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被周边传播是指作为特定客体的事物被周边的一个或多个主体传播的过程。传受双方分别是向周边传播的主体和被周边传播的客体。被周边传播的客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主动接受被传播,进而被赋能;被迫接受被传播,被赋能或被同化;抵制被传播,拒绝被赋能或同化。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模式,被周边传播有以下三种特性。
(一)信息的向近性
信息有源,源有远近。被周边传播是信息离开传播主体不断向传播客体靠近或渗透的过程。对传播主体来说信息向远,对传播客体来说信息向近。站在被传播的角度,信息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向被周边传播的客体或对象无限接近的过程。比如,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和东邻日本向中国潮水般涌来的各种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和新闻信息,对中国来说就是一种由远及近的被周边传播。 
图片
(二)能量的落差性
能量有高低,自然有落差。在传受双方的关系上,传播的一方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数量与质量上一般要高于被传播的一方,也就是传受双方存在一定的信息能量落差。存在传播关系的主客体之间能量落差越大,传播的冲击力越大,被传播的客体受传播主体的影响也就越大。比如,欧美等西方媒体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就具有全方位压倒性的优势,被周边传播的弱小国家除了接受,几乎没有任何招架之力。
图片
图片来源:龚为纲,朱萌,张赛 & 罗教讲.(2019).媒介霸权、文化圈群与东方主义话语的全球传播——以舆情大数据GDELT中的涉华舆情为例.社会学研究(05) 
(三)效果的差异性
由于客体的主观差异、需要和接受程度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被周边传播往往产生不同的情感倾向和传播效果。当一个客体处于弱小状态的时候,信息量和能量有限,往往希望被传播、被赋能,以利于其更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传播内容能够顺应或满足客体的发展需求时,被传播的过程就会很顺利。当客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能量时,认为过度被传播或被灌输不符合其利益时,就会产生抵制情绪和行动。青少年对家长或老师甚至社会的逆反心理即来源于此。同理,国际传播也因国家、民族的不同或文化差异而呈现多样化的效果。如果受传者不具备信息或能量抗衡能力,则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都只能被动接受被周边传播。一般来说,主动接受和顺应型被周边传播的效果最好,被动接受型被周边传播的效果次之,抵制型被周边传播的效果最差。
三、自然和人类社会被周边传播现象分析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万物皆有周边,且互为周边,互相传播,互相影响。彼得斯从物质和环境的视角,将媒介概念从“讯息”层面拓展到“栖居”层面。[1]通过彼得斯对环境的媒介性诠释,可以推导出事物的周边实际上可视为一种环境媒介,是万物传播和被传播的基础空间或起点。在环境容器之中的万物,其实就像一锅炒菜,油盐水菜和各种佐料都同时是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的对象。
(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着被周边传播的现象
自然界物种的分布、繁衍和多样性主要受自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即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即有机环境两部分)的影响。地球上植物的地带性分布(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两种)主要受海拔高度、温度和湿度等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无机环境影响。比如,长白山从山底到山顶依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岳桦林、极地高山冻原五条垂直分布的植物带,从海拔300米到2690米之间、方圆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形成了从北温带到北极圈2000多公里才能呈现的植被带浓缩奇观。我国从南向北同海拔地区依次出现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林带差异则是陆生植物的水平分布,主要是不同纬度地区温度、湿度的差异导致。但是,这种非生物环境导致的植物景观差异其实也是周边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的结果。比如,宇宙环境(主要指太阳)影响地球环境,地球环境影响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又影响植物或生物生长的小环境和体内环境等。反过来的层次影响也一样。
自然界中周边传播和被传播的主要因素来自生物因子,包括可以与植物发生相互关系或者形成生物链、食物链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更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现象的影响。比如,鸟兽虫鱼等动物对植物种子的食用、携带,人类的迁徙、物贸交流或交易对各种植物的携带、移植和传播等等(地理大发现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大交流)。其实,流动的空气(风)、流动的水(江河湖海)表面上看是无机物的流动,实际上由于空气中和水流中富有生物因子(种子、微生物和鱼类等),也必然存在周边传播和被传播的现象。比如,种子会随着风、流水,甚至黏附在动物身上,被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或拓展了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生生不息的自然植被景观。
图片
(二)人类社会中的被周边传播现象
1.人类被自然周边传播的现象
所谓人类被自然周边传播是指人类与周边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或状态。这种“互动”就包含着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人类被自然周边传播的现象比比皆是,但主要有三类:外貌、行为、文化。
图片
地球上主要有三种肤色的人类: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表面上看,人类的肤色主要是由皮肤所含色素的数量及分布的不同所致。实际上,人类的肤色先天决定于遗传的因素,后天决定于阳光紫外线照射的程度。即便是白种人或黄种人,如果长期在热带地区被日光照射,也会使肤色加深变黑。这也是被称为白人雅利安人后代的印度人为何有很多人黝黑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人的外形外貌其实是与周边环境长期交流、相互适应、最终妥协的结果。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在人类肤色或外貌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形成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人类被自然周边传播的过程或结果。
图片
人类被自然周边传播的现象还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不同地区人类行为的影响上。比如,因为气候炎热,非洲很多国家的土著很少穿甚至不穿衣服。而处在炎热的沙漠之中的阿拉伯人则几乎常年身着长袍、头巾甚至头套。而由于地形地貌和气温、水源的差异,人类分成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其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图片
至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给人类带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多了。比如,因为高山、大河、沙漠和海洋的阻隔,人类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人类早期的文字就因为地理物产的不同书写在不同的媒介上,如埃及的莎草纸、苏美尔人的泥板、古印度的贝多罗树叶、殷商人的甲骨等。而中国人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是简明而形象地道出了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比如,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随处可见小木屋的存在。在一些中南部的山区省份,以石头为原料的建筑物则比比皆是,如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在黄土高原和沙漠化地区,则分布着大量的窑洞和地窝子。而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热带国家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海岛上,则存在着大量的高脚屋,以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因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实是地球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广泛的、立体的周边传播与被周边传播的关系。
人类的传染病也多是由周边的动植物传播而来,有些传染病呈现强烈的地方性或地域性。人类与动物共处一个地球,距离病菌最近的人类最先被传播,并成为人类之间病菌传播的源点,向外扩散。在近代史上,人类的主要杀手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艾滋病毒已知的4种病株,均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随着移民的迁移,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人类历史最广泛模式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2]从某种程度上说,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其实是一个相互传播和被传播的共同体。
图片
2.自然被人类周边传播的现象
所谓自然被人类周边传播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征服与和谐相处。如果细分,自然则主要包括地理地貌的自然、动物界的自然和植物界的自然以及微生物界的自然四种类型。
地理地貌类的自然被人类周边传播的现象最为普遍,如人类对山川地貌的改造和利用,甚至风云雷电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动物界的自然被人类周边传播的例证主要表现在猪马牛羊等大量动物被人类的驯化、饲养以及利用上。牛马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即便是狮虎和大象等大型猛兽也可以驯化成为动物园展览的对象或者马戏团表演的道具;鸽子很早就成为人类传播的载体;狗则在交通、科技和武器发达的今天,仍然可以成为人类生活、刑侦或者防险救灾的好伙伴。植物被人类周边传播的历史更早。比如,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有耕种的小麦,其实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野生麦草,约1万年前才由人类驯化为今天这个样子,并于5000年前西传欧洲,东播中土。其他如黄瓜、玉米、茄子、胡萝卜等植物都是被人类驯化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类对植物界的传播。这些被人类驯化的植物(包括粮食、蔬菜和水果等)经过人类的周边传播,又反过来促进和完善了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发育与成长。“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3]《人类简史》中的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人类与植物自然界的关系。
图片
除了移民、殖民、战争等因素和就近进行周边传播外,敏锐的商人也常常利用物种分布的不平衡主动进行贸易,帮助流通或传播,以获取利润。随着文明程度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自然界被人类周边传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获利也越来越大,但工业化大生产也造成了自然环境被人类社会的工业垃圾传播和污染。这些向自然界的过度传播所造成的污染如不加以遏制,必将受到自然界的“逆周边传播”,造成人类和自然界的“两败俱伤”。
图片
3.人类被人类周边传播的现象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围绕地中海先后存在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等六大帝国和后来崛起的地中海文明圈周边的英帝国,都是连国跨洲、人类传播与被传播的典范。来自亚洲东方的蒙古帝国更是罕见地在冷兵器时代征服了700多个民族,在给侵占地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之间的传播和被传播。但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人类传播与被传播的案例是由15世纪末西方探险家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东西半球的人类周边传播与物种周边传播。追随哥伦布探险脚步而来的不仅有先期殖民的欧洲白人,还有后期被贩卖来的非洲黑人,当然还有与白人如影随形的基督教或天主教。除了人类及其文化的传播外(欧洲殖民者更多的是传播者,美洲土著居民更多的是被传播者),还有相邻两洲的物种大交流。高产的玉米、土豆、花生、南瓜和辣椒、烟草等相继从美洲传播到欧洲或亚洲,咖啡、橄榄、小麦、水稻、猪、马、牛、羊等也相继从欧洲或亚洲传播到美洲。
图片
清末的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几千年来一直向周边传播的中国被裹挟进入被周边传播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贪婪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战争为传播手段,一步步从中国边缘向中国腹地“内卷”,不断解构中国的地理空间和传统文化的场域。虽然中国并未完全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与外界完全隔绝的中国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4],但是中国在周边的压力和信息的肢解下确实变得七零八落了。地理空间上,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从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到内地的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不但形成一条条经济开放带,也形成了一条条向周边中国传播的信息开放带;而向日本割让的台湾和澎湖列岛、向英国割让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加上早先向葡萄牙租借的澳门,中国的南部周边形成了一个个传播张力十足的“信息岛”。而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和上海、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的租借区,既是外国列强的特权区,也是向周边传播的信息开放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其速度之忽、力度之烈、势头之猛、影响之巨,在中华文化对外交往史上,都是空前的。”[5]当然,中国被周边传播的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又再次重现。只是这一次的被周边传播是中国的主动选择,而且在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由被周边传播逐渐转为向周边传播。
三)大众媒体中的被周边传播现象
美国媒介批评学家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指出,技术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使美国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强加于弱小国家。“加拿大同美国有着漫长的、不设防的边界线,通过渗透,美国不仅在摧毁我们的电视节目,还在摧毁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文化。”[6]不仅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由于地缘相近被美国媒体传播和渗透,美国还实施“全球电子入侵”[7]。语言和媒介技术上的全球主导地位和跨国传媒公司的垄断性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舆论和大众文化消费的霸主,也就是媒体或信息的传播者,包括美国盟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成了程度不同的被传播者。由于英语的霸权,美国的油管(YouTube)、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占据了全球社交媒体的绝大多数份额(世界互联网上的信息和科技类论文90%使用的是英语)。而且,受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影响越大的国家,被美国周边传播的程度越高,受到的影响也越大。被美国媒体霸权传播的许多弱小国家也都力图进行抵制,但由于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力不从心,仍无法改变被美国传播的现状。即便是强如今天的中国,虽然在经济投入、技术硬件和人力资源上与美国媒体不相上下,但是,选择的国际传播媒介绝大多数还是使用英语。而只要使用英语作为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中国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被传播的地位。
四、被周边传播的研究价值
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学者都在殚精竭虑地研究如何向他者或他国传播,被周边传播研究处于一种起步或者冷门的状态。通过本文的上述分析可知,被周边传播现象不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
(一)被周边传播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世界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而事物的多样性又决定了信息生产和类别的多样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则决定了事物信息量、信息值和信息势能的差异性。在万事万物互为周边、有机联系的状态下,向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不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且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或状态。
(二)被周边传播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是充分和必要条件
世界上万事万物既是能量和信息产生和输出的主体,也是能量和信息接收或输入的客体,相互赋能,互为因果。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或微生物,在生长或成长的早期阶段都是弱小的,具有从最近的、周边的自然或同类获取能量的本能。这不仅是生命诞生的前提,也是存在和成长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在没有能量或能力向周边输出的阶段或时期,主动选择被周边传播不但是生存之道,而且是“强身健体”的明智之举。同理,在体弱位卑、力不从心的阶段或时期,强行输出能量犹如蚍蜉戴盆,举鼎绝膑,得不偿失,贻笑世人。正所谓“世间万物皆有度,无度胜事亦苦海。”(陆绍珩《小窗幽记》)
(三)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是信息的双向对流和良性循环
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都是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或状态,本无所谓优劣。但是,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者眼里,做一个周边传播者似乎是力量的象征,是值得自豪和追求的。在自然界能量是守恒且可以转化的。这个世界没有只输出能量不吸收能量可以永恒存在的事物。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国家和企业亦然。那些只想对外传播信息和能量,不愿意接受或吸纳外部信息和能量的国家或企业,很快就会因为封闭和能量枯竭而走向衰落。中国从对外开放和双向传播的汉唐盛世,走向闭关锁国、最终导致国弱民贫的明清,教训惨痛。因此,坚持与世界信息和能量的双向对流和良性循环,应当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发展国策和繁荣之道。
(四)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的总体平衡或不平衡是全球性议题
在面对和处理与自然界和他国的关系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感受到面对自然界地震、海啸和强传播力病菌时的“无力”,也会感受到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性传播时的“无奈”,更会感受到弱国被强国蹂躏和强制性传播时的“无助”。这其实就是重大传染病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反对媒介和文化霸权等问题成为人类共同关注、深入探讨和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重大议题的原因之所在,也是全球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状态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之一。由于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差异,这种不平衡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追求国家间、民族间、空间周边与周边空间、传播与被传播的动态平衡,既是特定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作为一对矛盾,周边传播和被周边传播应当统一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中。偏向任何一边,都会既有损于某一个具体国家的利益,也有损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7ZDA28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 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8.
[2]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M]. 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93.
[3]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77.
[4]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19.
[6]H Comor,American TV;What Have You Done To Us?Television Quarterly,Vol.VI.1,Winter1967,pp.50-51.
[7]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帝国[M].刘晓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3.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陆地,孙延凤,陈沫.被周边传播现象及其价值分析[J].青年记者,2024(04):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