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里的鸟

鸟儿,象征着灵动、吉祥,诠解出诗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仔细翻阅《左传》,一只只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在字里行间穿梭,古老而枯燥的史料便鲜活生动起来。
鹤,高洁、独立、忠贞、长寿,仙气飘飘。鹤是古代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隐士的宠爱之物,白居易便是唐代诗人中的头号“鹤粉”,据说常常带鹤出游,惹得宰相裴度非常羡慕,留下“裴相乞鹤”的典故,至于北宋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更是为人所熟知。爱鹤是一种高雅的志趣本无过错,但是物极必反。《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身为国君,好鹤走火入魔,每只鹤不仅有品位、俸禄,连国君出游也以“鹤将军”身份同行,导致外敌入侵时失众亡国。
鸡,远古先民最早驯化的一种鸟类,用途甚广。鸡有司晨之用:晋楚鄢陵之战,楚军“鸡鸣而食,惟命是听”(《成公十六年》);秦晋迁延之战,晋军“鸡鸣而驾,塞井夷灶”(《襄公十四年》)。后来,“鸡鸣”更是成为古人计时的常用词汇。鸡有食用价值:公膳是春秋时的一种制度,意即在朝廷执政的官员由公家供应肉食。当时,齐国的标准是每天两只鸡,“公膳,日双鸡”(《襄公二十八年》),难怪齐鲁长勺之战时曹刿说“肉食者鄙”(《庄公十年》)。鸡也是勇敢的象征,斗鸡作为民间娱乐活动始见于《左传》,“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昭公二十五年》)。权臣季氏为鸡头套上护甲,大夫郈氏为鸡爪接上锋利的金属片,结果竟由此引发了鲁国的政权动荡——郈氏被杀,鲁昭公流亡国外。
鸲鹆,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古人有时借用鸲鹆预测某些事情的发展变化。鲁文公时代,鲁国流行一首童谣《鸲鹆谣》,如谶语一样预测了鲁昭公的结局:“鸲之鹆之,公出辱之。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鸲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鸲鹆鸲鹆,往歌来哭。”(《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境内本来没有鸲鹆,可是这年春天却有鸲鹆飞来,大夫师己不无担忧地说道:“现在鸲鹆前来筑巢,恐怕将要发生祸难了吧!”
乌鸦,今天似乎名声不大好,然而在《左传》等史籍中却是吉祥鸟和有预言作用的神鸟,从乌鸦等鸟类的栖行鸣叫行为感知战场态势是冷兵器时代人们常用的方法。公元前666年,楚国子玄率领600辆战车讨伐郑国,郑人从营帐上落下乌鸦推断楚军已经撤离,于是便放弃追击。《庄公二十八年》记载:“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公元前559年,晋平公讨伐背弃盟约的齐灵公,齐灵公灰溜溜地逃回国都,师旷听到乌鸦的欢鸣声、叔向观察到城墙上聚集着乌鸦,都推断出齐国的军队已经撤走了。《襄公十八年》记载:“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爰居,一种海鸟,《尔雅·释鸟》说爰居又名杂县,大如马驹。这种鸟生性畏惧大风,古人认为爰居出现是凶兆。公元前625年,一只爰居突然飞到鲁国东门外并且待了两日,鲁国大夫臧文仲发现后让鲁国人祭祀它。柳下惠反驳说:祭祀一只海鸟,逾越了一个当政者为政的范畴,属于无故加典。他还正确推测了爰居飞抵鲁国的原因,认为是海上发生了灾难,臧文仲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要把柳下惠的话写成书、变成册。
《千字文》有“鸟官人皇”一句,其中的“鸟官”并不是让鸟儿做官,而是说黄帝之子少昊氏所封百官都带鸟字。为什么以鸟名官?鲁昭公十七年秋,孔子的老师郯子给昭公作了解答:“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古代帝王将鸟的特点与官职的特点对应起来命名官职,还将治理天下的职能与不同鸟类的特点结合起来,表现了人对自然物的崇拜之情和敬畏之心。这种对鸟的崇拜也体现在《左传》的一些人名和地名中,人名如季公鸟、司马乌、荣驾鹅等,地名如死鸟、舒鸠、鸿口、鸡父等。
《左传》中有时还出现“鸟喻”,比如用鹰鹯逐鸟雀比喻诛杀不忠于君的叛臣,“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襄公二十五年》),后来“效鹰鹯”就成为征伐叛逆之典;又如用鸟以翅膀掩护其蛋,比喻抚育和庇护,形容生养哺育之恩,“胜如卵,余翼而长之”(《哀公十六年》)。
一只只精灵般的鸟儿,给后世留下诸多典故,比如齐垒啼乌、楚幕有乌、良禽择木、卵翼之恩、赤鸟夹日、好鹤失国等。对鸟的认识反映了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也正因为“鲁之君子”左丘明的叙说,鸟儿一直在永恒的时空里飞翔,传递着悠久文明的信息,沟通着中华大地的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单位系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7日第16版 
作者: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