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青团,吃到江南的春天

如果用一种食物来代表台州人的春天,那么很多老台州人一定会告诉你,那就是青团。
春和景明,食青团。青团,一种源自江南的传统小吃,以其碧绿的外观和软糯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清明时节,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街头,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售卖青团的摊贩,那一抹鲜亮的绿色,仿佛是春天的使者,为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图片
清明节吃青团由来已久
位于台州湾新区的一处集市上,售卖青团的小摊正冒着升腾的热气。
“老板,青团来两个啊。”
“哦哟,你们家生意好的嘞,买青团还要排队。”
记者挤在人群中,买到了一只碧绿的青团。看外表,青团色如碧玉;捏一下,烫手却极为柔嫩;咬一口,刚出炉的热气溢入口中,紧接着青草气息开始四处乱窜。
混着青草香的青团是无数江南人春日里难以割舍的心头滋味。在每个台州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忘不掉的青团,质地软糯,入口弹牙,这一口江南味,真真叫人欲罢不能。
图片
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清明节的风俗之一就是吃青团。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重要时刻,青团作为祭祀用品之一,寓意着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人们会在这一天亲手制作青团,供奉给先人,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食节”。
也有人说,清明吃青团的习俗源于清代。相传清朝时期,有一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在清明节期间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他装扮成农民,并用艾草制作了糯米团子,混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李秀成后来下令太平军学习制作这种青团,以御敌自保,因此青团的习俗得以流传开来。
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
清明当日,位于椒江北岸的一处墓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烛气味,与清晨的清新空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
家人们围坐在墓前,诉说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回忆。除了一些常规的祭品,不少人在先祖的墓前放上青团。当祭祖仪式结束,家人们会再次鞠躬致意,然后缓缓离开墓地。
“你带来的青团看起来很漂亮啊,自己做的吗?”一个阿姨询问自己的亲人。
“还是外面卖的好看,我挑了几个好看的买的。”亲人回答。
图片
在清明节期间,青团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体现了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每一颗青团都承载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回忆,是传承家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式。同时,青团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其碧绿的外观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寓意着家族后代的繁荣昌盛。
甜咸款都有人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团已经从一种祭祀食品逐渐演变为广受欢迎的时令小吃。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青团,只要是有清明草的季节,大家都会摘草做青团。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这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描述。古人所谓的青草汁可能是指可食性的蔬菜汁和其他的一些绿色植物汁类,各地风俗民情不同,制作青团的材料也不同。
图片
有些地方用的是艾草,有的地方用的则是“青叶(台州方言)”。要选用新鲜的清明草,经过洗净、晒干、捣碎后,与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
因为地区差异,青团中包裹的馅料也各有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口味。
喜欢咸口的,可包裹猪肉、豆腐干、葱花等各种馅料。最后,将青团放入蒸锅中,用中小火蒸制,待其熟透后,便可出锅享用。
青团也有甜口,提前将豆沙泥、芝麻泥等甜馅儿揉成小团,一小团一小团包裹进面团中,就成了一只只香甜清新的甜青团。
馅料向来存在着南北甜咸之争,不过到了青团这里,好像甜的咸的大家都挺喜欢。无论是肉末豆腐干家常款,还是豆沙经典款,抑或是咸蛋黄肉松网红款,都好吃。
采摘清明草的好时节
台州人的春天,从一只青团开始的。
江南人对青团的偏爱,如同扎根在血脉里,一代传一代,将文化的基因与思念的传承包裹成团,送进胃里,吃进心里,它的地位丝毫不亚于腊月里的糖年糕。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清明草的最好季节。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了不少弯腰摘“青叶”的人。他们拎着几个颇大的塑料袋,几步一弯腰,看到冒头的青叶便用指尖一掐,半小时便能装满大半个塑料袋。
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也有类似青团的糕点,皆是清明前后用糯米或粘米制成,其做法也大同小异,例如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叶粑粑”,广东客家地区称为“艾粄”,闽南地区称为“清明稞”……
流传百余年,仍是一张老面孔。
每年开春,青团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江南各个大大小小的糕团铺子里,上演一场“百团大战”。在春天,青团“黏”住了整个江南。
每到一个时令,台州人总有他的执拗和坚持,青团便是清明季的代表性食物。哪怕是排几个小时的队,也一定要吃上这一口软糯,也许这已不再单单是人们对美食的品尝,更是对传统的尊重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