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四合院真的舒服吗?

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老北京的四合院真的舒服吗?未必。如果真是传统的房子,那就肯定不舒服。记住了,中国无论建筑还是家具,甚至是衣服和饮食都有规矩,那就是在舒服与尊严发生冲突的时候,舒服必须让位于尊严。中国最根基的文化传统是“礼”,礼法才最重要。
而北京的四合院是非常讲究礼法规矩的,天子脚下,一砖一瓦都得合乎制度不得僭越,任何出格儿的都不许弄幺蛾子,那就舒服不到哪儿去。晚清民国之后才制度放松,可以随便装修改善了。
我小时候想不通家里为什么有木地板?我们是平房啊,怎么会有这东西?我爸说这是我爷爷弄的,图的就是冬天能暖和些。要不然四合院的青石砖到了三九天跟冰是一样的,赶上阴天能从脚底下冷到脑瓜顶儿。倒座儿和厢房等睡觉的屋子还好点儿,那也得是火炕烧的好,否则光靠炉子也没戏。
还有四合院的上厕所,过去一般都是没有的,很不方便。女眷们都是在屋里用马桶,男人和下人们都是到二门外西南角上茅房。听这名字,茅房,就是胡乱搭的破棚子,讲究的是必须四处漏风,否则不利于散味儿。而且为什么叫“上”茅房啊?因为必须垫高,要不然下雨就水淹七军了。
这还得说是院里有茅房的,没有的话就得去胡同里的“官茅房”。其实也不是官方修的,而是“粪霸”们凑合弄的,条件极差。直到大清朝都亡国了,全北京有顶子的厕所只有前门王府井等几处有,还是收费的。
后来有了公共厕所只能说卫生条件好了一些,但这距离解决不了啊。如果赶上闹肚子,那就会深刻体会到“相对论”了,这百十米的距离跟去趟郊区没什么区别。
不知道网友们注意没有,四合院的房子都是没有后窗户的,或者说整个北方的老院子都是,为什么?一是为了防盗,二是因为气候。在没有金属材料的年代,木窗户很难密封,到了冬天的穿堂风太冷了,只好索性不开了。
那这造成的是什么?是冬天容易中煤气,夏天则是闷热呗。反正没空调的平房我是住够了,夏天经常一睁眼的时候在凉席上都能是一个人形的水印儿。
这还不说那四处乱窜的耗子、土鳖、潮虫、油印、歇了虎子、蚤锰儿什么的,各种小动物倒不闷得慌。要不说四合院的夏天特有意思呢,出门都有漫天的吊死鬼儿,不留神能钻后脖领子里。
再有就是用水,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都是在厨房里放大缸,普通人家两缸起步。然后后院一般都有压水机,苦水,浇地浇花使。有了自来水也没好多少,一两进院的还行,提水不算太远。向我们那种四进+跨院的就费劲了,打水倒水都得上坡下梁的。
水管子还有一点不好,到了冬天一圈儿的冰,几天不凿的话还能成为斜面,稍不留神就来个老太太钻被窝儿,或者狗吃屎,门牙都得小心。所以那会儿到了三九天,各家打水都是随手带一块乏煤,撒在冰上避免滑到。有时候还得拎半壶开水,把水龙头浇开了才出水呢。
其他做饭的都不提了,大杂院谁家的小破棚子都油脂麻花的。我爸说全院子一家住的时候也没强多少,他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喀嚓厨房,两天都收拾不出来。
四合院其他的麻烦还有的是呢,一年两次的糊顶棚,就算是有工人干活也得挪家具,来回的折腾。还有换窗户纸,这就得自己干了,熬浆糊贴高丽纸的折腾一天。
四合院无论是瓦房还是平房都极少有不漏的,每年春天家家上房铺油毡,我倒是觉得挺好玩儿的。
郭德纲有个相声说一下雨泥瓦工就高兴,因为有塌房的。这是真事儿,北京过去只要下雨下雪就到处闹灾,一直到80年代初了,房管所的口号还是“下雨就是集合号,尽量不塌房,确保不死人”,听着恐怖不?
所以2023年下大雪的时候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靠,这是真没见过北平啊。记载最严重的雪灾是明朝崇祯年间,三天三夜的大雪,“行人不相见,飞鸟难得停”,全北京塌房上万间,死伤几千人。
不塌房倒墙的也不消停,只要几天不出太阳,那不通风的屋里必定长青苔,滑腻腻的可别扭了。而且是满屋的霉味儿,撞鼻子。我到现在一闻到潮土味儿都过敏,就是小时候落的根儿。
不多说了,四合院要说好是真好,但各种不便也有的是。所以林语堂先生虽然在北京住了好几年,但他说起理想生活是:英国乡村的房子,美国的水电煤气设备,然后是中国厨子,日本太太,再来个法国情人。
当然,现在的四合院非常好了,那就是小别墅,因为都用的现代建筑材料和各种机电设备,所有的弊病都克服了。但是,这种四合院有几个买的起啊?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