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刘景清:由美文征集想起

  《夜光杯》正在发起美文征集活动。我已入垂暮之年,文思才情行将枯竭,只能望而兴叹了。但这使我想起了六十年前的旧事。
图片
  一九六一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在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办公室的椅子屁股还没有坐热,便要求到生活中去。一九六三年十月,国庆刚过,我便扛起行李,来到了苏州洞庭东山的橘子之乡。住在大队部,吃在生产队长家。和山村橘农一起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一脚踏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境界,而且正好赶上了橘子收获的季节,惊喜得不能自已。于是白天劳动,晚上伏案作文,记录劳动中的情景趣事,以及和橘农的互动。我把习作寄给了离我最近、我最爱读的《新民晚报》副刊。过了没几天,我就得到了编辑同志的回信,告诉我拙文不日便可见报。果然,我的第一篇散文《喜采洞庭红》刊载于1963年10月25日的《新民晚报》副刊上。我仿佛做了一个美梦!
  给我发稿和回信的编辑的大名叫唐大郎。唐大郎何方神圣?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哪里知道?后来随着见识和阅历的增加,渐次得知他当时已经是晚报副刊的负责人,后来又升任晚报的五大编委之一。我的稿子落在他手里,真的是天赐良机。
  唐先生签发的稿子不知凡几,竟然看中了我的习作。他把拙文的原题“采橘”改成了《喜采洞庭红》,改得多好啊!一个“喜”字,把文章的精气神都提炼出来了,使文章上了一个档次。这也让我开了窍,把我的第二篇散文的题目定为《红橘闹港湾》。到是年春节前我离开洞庭东山,唐先生一连编发了我好几篇拙作,再也没有改过文章的标题。
  我知道,一篇美文从孕育到成熟,无不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实我在下乡劳动之前,任职电影制片厂的助理编辑,也是为他人看稿的,只不过看的是电影剧本。我也很想从群众来稿中挖掘出好苗子来,再由高人加工润色,为摄制电影而尽职尽责。可惜最终一事无成,也许是我还不够努力吧!不能不说,我们的前辈唐大郎先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大家都像他那样认真负责,慧眼识珠,披沙沥金,何愁美文不奔涌而来、呼啸而出!
  最后,衷心祝贺《夜光杯》美文征集活动圆满成功,让夜光杯盛满葡萄美酒,酒香飘逸,美文醉人!(刘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