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西楚霸王的创业史(4)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前文说过,项羽把唯一的谋士范增“赶走”后,急火攻心的范增说了一句气话:“将来得天下的,一定是刘邦。”
很不幸,范增说对了。
那么,项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垓下的呢?
昏招迭出 丧尽民心
一、
屠咸阳
杀子婴
在鸿门休养了几天后,项羽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王子婴。此举开了一个恶劣先例——铲除旧朝的象征(焚毁宫室),大火三月不绝。随后又掳掠了秦朝的珍宝美女,带兵东去。
前文说过,首先进入咸阳接受秦朝投降的是沛公刘邦,而刘邦进入咸阳后,尽废秦朝严刑峻法,仅约法三章,出榜安民,几乎秋毫无犯,受到了秦地上至宫室大臣下至普通民众的热烈拥戴。
反观项羽烧杀抢掠,而且此前还坑杀了20多万秦地降卒,可以说秦地民众对项羽仇恨到了极点,后来楚汉之战中秦人对楚军极尽赶尽杀绝之能事,与项羽的恶行息息相关。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图片
二、
不辨忠奸
堵塞言路
见项羽要离开咸阳,有好心人前来劝谏:“关中可阻挡山河四塞,土地肥饶,在这里建都可以成就霸业。”
项羽有点心动,但看看秦都已经被自己烧得七零八落,又怀念故乡,于是说:“富贵不回乡,就好像衣锦夜行,没人知道。”
说者嘲笑说:“人们说楚人是猕猴戴帽子(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听到后,烹杀了说者。
从此后,民间再也没有高人来指点项羽。
而且,先前来投的韩信、陈平等奇才因不受项羽重用,也先后投奔刘邦,成为项羽最可怕的对手。
三、
分封诸侯
杀死义帝
在“威服”了刘邦后,项羽向楚怀王请示谁当关中王,得到的回复是:“按照约定的办。”
项羽不忿,干脆“尊”怀王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继而分割天下,分封将领。
为了消除后患,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他迁到了道路险恶,罪人积聚的贬谪之地巴、蜀、汉中一带。同时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国将领,希望阻断刘邦的东进之路。
公元前206年4月,志得意满的项羽遣散诸侯,令各自罢兵回归封地后,把屠刀指向了碍手碍脚的义帝,以迁都为名将他杀死在江中。
项羽的残暴行径,再次震惊了天下。
图片
四、
诸侯割据 刀兵四起
封赏了诸侯、赶走了刘邦、杀死了义帝后,项羽松了口气,开始在父老乡亲羡慕崇拜的目光中当起了“霸王”。
不料,这厢座位还没有热乎,齐地、赵地等感觉分封不当,心怀不满的诸侯便开始闹事。
更让项羽闹心的是,远在巴蜀的刘邦竟偷偷入关平定了三秦,兼并了汉中,即将东进。
起初,项羽并没有太在意,都是手下败将,大不了再较量一番。
然而,他最终还是错了。
五、
赶走范增
功败垂成
要说项羽还真不白给,从前205年开始,经过数次南征北战后,项羽的军队渐渐占据了绝对优势,那些反叛的诸侯们见势不妙,又纷纷归顺。
前204年,项羽追击刘邦到荥阳,断绝了汉军粮道,刘邦非常惊恐,向项羽求和。项羽想要答应,谋士范增不同意,建议趁机剿灭。
危急时刻,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反间计”。项羽派来使者来汉营,刘邦命人准备上等酒菜,当端到使者眼前,侍者假装吃惊地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随后把酒菜撤下,换上粗劣的饭菜。
使者回报项羽,项羽怀疑范增私通汉军,开始疏远并消减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请求辞职,项羽毫不挽留,范增负气而走,未到彭城,就因背上发毒疮而死。
后来刘邦感慨说,我手下人才济济,而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而不能信用他,能不失败吗?
误信刘邦 自刎乌江
反间计赶走了范增,刘邦又耍起了“鬼把戏”,让纪信代替自己出城投降,自己则偷偷溜走。
经过几番苦战,刘邦渐渐占了上风。前203年,项羽兵疲粮绝,答应了刘邦平分天下,划鸿沟而治的建议,率军东归。而刘邦再次耍诈,联合诸侯追击项羽。
前202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和各路诸侯重重围困在了垓下。为了瓦解楚军斗志,刘邦让士兵在夜里歌唱楚地的民歌。
项羽听到军营四面都有汉军在唱楚歌(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
项羽预感到败局已定,于是郁闷起身,命人摆下酒席。酒入愁肠,项羽悲从中来,对着心爱的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项羽慷慨悲歌,虞美人柔声相和,项羽悲从中来,泪下数行,左右侍从也都低头哭泣,悲痛得不能抬头仰视。
当夜,项羽带领800多名士兵突围而走。汉军天亮才发觉,派灌婴带领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身边仅剩下了百余名士兵,且在阴陵一代迷了路。
项羽向一名种田的农夫问道,农夫欺骗他说往左走,结果陷入了沼泽地。
最后,项羽形单影只突围到乌江边,乌江亭长驾着小船等候项羽渡江。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渡江又有什么用呢?何况我当初带着8000江东弟子出门,现在无一人归还,我哪里还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项羽自刎身亡,刘邦以鲁公之礼埋葬了他,并哭了一场后才离去。各支项氏宗族,刘邦都没有杀害,有的还被赐姓为刘。
太史公评价说:“(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题外话:楚汉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春秋时期,随着时间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西周王朝的权威和统御力受到削弱,原有的礼制受到怀疑和冲击,以至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现象,但是整个社会的契约精神并没有受到系统性破坏。
除了民间契约(如傅别),在“国际”交往中,一诺千金也成为诸侯国之间的外交规范。关于这一点,齐桓公带了一个好头。
大伙可能都读过“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在刀口之下,齐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鲁国被迫割让的土地。
回到齐国后,气愤难平的齐桓公打算毁约,结果被管仲劝止。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齐桓公答应了。
后世有人说,齐桓公之所以后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与他坚守信用、一诺千金密不可分。
图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妥妥的带头大哥,躬身践行契约,给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甚至连以蛮夷自称的楚国和以残暴著称的秦王嬴政也不敢践踏。
大伙可能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当初赵国在秦国的猛烈攻击下,堪堪不支,公子赵胜打算到楚国寻求援助,为了不至于跑空,他决定物色20位勇士,如果楚王不答应,那就出动勇士,胁迫楚王签下出兵救援的“合同”。
还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里面有个细节,荆轲在被秦王嬴政拔剑砍伤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从上面两则故事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此之时,即便是在武力威逼下签订的合同也是有效的,相关当事人也是必须履行的!
而楚汉战争则不然,为了争权夺利,项羽和刘邦置天下生灵利益于不顾,先后违背了各自的承诺,造成“破窗效应”,让先秦时期辛苦建立的契约精神荡然无存,让原本颇具贵族精神的战争堕落成了流氓混混式的强取豪夺。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项羽给予了很大的同情,但笔者要遗憾地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罪有应得,因为首先违背承诺的就是项羽。
楚怀王曾经“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是项羽根本没有遵守,还差点杀掉刘邦,最后把人家赶到了遥远的巴蜀之地。后来,刘邦指责项羽犯了十大罪,其中第一条就是“负约”。
所谓你做得了初一,人家就做得了十五。既然信用不再起制约作用,混混出身的刘邦开始彻底放飞自我。结果,在去巴蜀之地的路上,手下就有了杀个回马枪的念头。当年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给项羽来了个措手不及。
在楚汉战争末期,项羽眼看自己实力越来越弱,有了罢兵息战的念头,他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你看,关键时刻,项羽如此幼稚,竟然希望与刘邦两人单打独斗一决雌雄,来决定天下归属。
项羽的结局大伙都知道了,问题是直到众叛亲离、自杀身亡,他也没有觉悟,而是抱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国学经典欣赏: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