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菌治蚊!清华大学团队扎根云南4年研究阻断蚊媒病毒流行新招,成果在《科学》上发表

随着气温回升,大量不想重逢的“老朋友”——蚊子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何更好地防控蚊媒病毒感染,让传染病“退退退”?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领衔在《科学》发表论文“一种天然定植的伊蚊肠道共生菌阻断蚊媒黄病毒传播”。
图片
程功教授团队合影
研究人员在云南边境地区发现了来源于植物汁液和花蜜的环境共生菌Rosenbergiella_YN46,通过环境干预有效阻断了疫区蚊虫携带和传播病毒,为重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图片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9524
不容忽视的全球议题
“拿出我们的中国方案!”
蚊媒病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之一,以通过蚊媒传播的登革病毒为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感染流行,每年引发多达3.9亿人感染,50-100万人入院治疗。仅2024年前三个月,美洲地区已报告了超过400万例登革热病例。
“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可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蚊媒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大量使用杀蚊剂,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他有益昆虫死亡。蚊虫快速进化出耐药性后更加猖獗。”程功教授解释道。
当下,人们迫切需要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的防控策略来阻断蚊媒病毒的广泛传播。
早在10年前,程功教授团队就开始关注蚊虫的肠道微生物与蚊媒病毒,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建立病毒传染病学实验室,主要研究重要蚊媒病毒及其传播,致力于为人类病毒性传染的防控提出全新的思路和全新的中国方案。
自然界中,蚊媒病毒主要通过“宿主-蚊虫”传播,蚊虫叮咬感染者,从感染者体内吸食带有病毒的血液,随后病毒感染蚊虫肠道细胞并扩散入体内使蚊虫携带传播病毒。
因此,蚊虫的肠道组织是病毒首先感染的组织器官。
图片
蚊虫通过叮咬吸血从感染者体内获取病毒感染
“蚊媒病毒作为蚊虫的‘肠道病毒’,必然与蚊虫肠道中的微生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程功教授介绍。
在之前工作中,他们已在实验室饲养的埃及伊蚊种群中发现一种粘质沙雷氏菌,可辅助病毒感染蚊虫肠道上皮细胞提高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
走出实验室
“到自然界中探寻答案!”
实验室和自然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别,比如野外蚊虫的肠道微生物可来自孳生水体中的环境微生物,也可来自环境中植物汁液或花蜜中的共生微生物。不同地域中环境微生物组成存在巨大差别,导致不同环境下孳生的蚊虫肠道微生物存在显著不同。那么,决定自然界中野外蚊虫感染传播病毒能力的肠道微生物是什么?是否可以通过调控蚊虫肠道微生物来阻断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
2020年5月,云南省程功专家工作站成立依托工作站。研究人员深入西双版纳等地采集了数千只野外雌性伊蚊,分离出55株蚊虫肠道共生菌并进行功能筛选。研究显示,在常见的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的肠道中定植一种Rosenbergiella属细菌,可显著抑制蚊虫通过叮咬吸血感染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
图片
Rosenbergiella_YN46菌通过分泌RyGDH因子重塑蚊虫肠道微环境
Rosenbergiella_YN46菌通过分泌葡萄糖脱氢酶将吸血蚊虫肠道环境快速酸化 (pH≈6.0),导致肠道微环境重塑,大幅降低蚊虫对病毒易感性。
沿着云南边境,程功教授团队调研了7个城市和地区,检测Rosenbergiella_YN46菌在野外蚊虫肠道中的定植情况,发现共生菌在非登革热流行地区的蚊虫肠道中有很高的定植率,而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则相反。
图片
Rosenbergiella_YN46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定植与云南地区登革热流行地区特异性存在高度负相关
这一发现证明了环境微生物的差异,导致某些地区的蚊虫高效携带并传播病毒,致使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高发。而另外地区的蚊虫对病毒易感性较低,无法有效感染并传播病毒,几乎没有蚊媒传染病流行。
30℃+的野外试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云南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月至11月,温暖潮湿的环境是蚊子繁殖的温床,正是开展现场实验的好时机。
图片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共生菌环境干预现场
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程功教授团队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设计了一个现场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向蚊虫孳生水体中加入Rosenbergiella_YN46菌进行环境干预,孵化出的疫区蚊虫,感染登革病毒的比例大幅下降。
图片
在孳生地水体中进行Rosenbergiella_YN46环境干预可有效降低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
整个夏天,研究人员扎根野外实验一线,吃住在大棚旁边,每天在30多度的湿热天气下开展野外干预实验,常常面临“喂蚊子”的苦不堪言。
图片
程功教授与博士生张礼铭在野外实验现场
孵化周期一般5至7天,蚊虫从干预环境中孳生出来以后,再带到昆明合作实验室进行实验,循环往复。
图片
在蚊虫孳生水体中加入Rosenbergiella_YN46菌进行干预实验
4年来,程功教授团队苦心钻研、甘于奉献。在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院及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协同各大院校科研团队,完成野外调查、样本采集基因检测等各项环节,主动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不去打扰老百姓
“成果真正惠及老百姓!”
“很有意思的是,广西也属于亚热带蚊子一点都不少,气候、地缘更为复杂,但广西少有登革病毒爆发流行。”程功教授说。
“这很神奇!我们还在进一步研究,找到相关线索,通过共生菌环境干预,把疫区‘神不知鬼不觉’变非疫区,尽量不去打扰老百姓就能减少蚊媒病毒传播。”
“科研应面向社会需求!有部分人群不愿打疫苗、吃药”,通过环境置换、环境干预方式降低蚊媒传播疾病率,惠及百姓同时,助力地方政府节约卫生服务经济成本。
图片
程功教授检查野外采集的蚊虫
“Rosenbergiella_YN46菌的研制相较于传统蚊媒病毒防控手段,成本低、效率高、安全系数高。目前已经在一个样板村进行大规模现场干预实验,成功后扩大到整个西双版纳,再到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乃至东南亚等地,一步步实现共生菌环境干预策略的落地。”谈及未来应用程功教授充满信心,“这只是时间问题。”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安全性问题,Rosenbergiella_YN46是一种天然环境共生菌,它与蚊虫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已稳定存在。实施环境干预策略,可降低蚊虫产生耐药性概率,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
传染病防控是不容忽视的全球议题,“希望我们研发出来的方案,可以在国内顺利应用未来能够在全球推广,真正解决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朱毅斌助理研究员和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王静林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张礼铭、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达希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