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来最大“蝉灾”,到底因何而来?|流浪自然

图片
蝉鸣,春夏季节自然交响乐中里最为重要的音符,在每个昏昏沉沉的午后,总有那么几只蝉躲在树叶下,用丝丝蝉鸣伴我们入眠。
但,如果把这个基数放大到几百万、甚至上亿只蝉,那恐怕画面就变得有些惊悚了……
这种鼓噪的场景,正是发生在美国东部部分地区的真实写照。从本月开始,美国部分地区将迎来221年来最大规模的“蝉灾”,届时会有数万亿只蝉走出地下,进行异常喧闹的歌唱和交配活动。专家预测,今年美东部分地区每英亩土地上将会出现至少100万只蝉,大量蝉聚集产生的噪音会超过110分贝,令人崩溃。
喜爱自然的读者们想必知道,蝉是一种生活周期很独特的生物。在每年的夏末秋初,成年蝉在树枝上钻洞产卵,蝉的若虫孵化之后,就会掉落到地上钻进土里,一边吸食树木根部的汁液,一面静静地蛰伏。根据各类蝉的不同,有的蝉会在土壤里蛰伏一两年,还有的会蛰伏十几年。终于在多年之后,长大的若虫在某个夏夜破土而出,经过蝉蜕、羽化,变成会飞行的成年蝉。
图片
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我们每年都可以见到蝉,每年的蝉总量也大致均衡,这是因为大多数蝉每年都有新的卵孵化,每年也有成熟的蝉破图而出——比如一种蝉需要在土壤中蛰伏3年,那么我们2017年可以见到出生于2014年的蝉,2018年可以见到出生于2015年的蝉,2019年可以见到出生于2016年的蝉。
但在美国东部的一些地方,有7种蝉却并不是这样——它们总是在同一年产卵孵化、然后在土壤中静静地蛰伏13年或17年,直到某一年又同时破土而出。而在这13年或17年中的任意一年,你完全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在2016年就有这样一种蝉出现在美国马里兰州,而直到2033年,马里兰州才会再次出现这种周期蝉。
因为这样奇特的习性,这7种蝉被称为周期蝉(Magicicada),它们只生活在北美东部,其中4种13年蝉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3种17年蝉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区。“周期”的意思,就是指的它们会遵循某个周期集中出现
周期蝉的这种周期性集中出现的现象十分引人注目,由于所有的蝉都集中在某一年集中出现,导致它们的总量看起来非常惊人:在周期蝉出土的年份里,你一铁锹挖下去,都能挖出几百只蝉蛹(知了猴),而每棵树上,都有几百只周期蝉再不断地向上攀爬,其密度,可以达到每英亩(大约换算成中国的6亩多一点)150万只之巨!这一壮观景象可把第一批来到北美的欧洲殖民者吓坏了,也引起了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学者们的高度兴趣,他们马上着手研究,试图搞清楚为什么这种蝉和其它蝉如此不同。
图片
为了方便研究,学者们把1893至1909这17年里出现的17年周期蝉分为了17个群,以1-17编号,1893到1905这13年里出现的13年周期蝉分为了13个群,一18-30编号(没错,周期蝉的同步性只在本群内部,不同群之间则是错开的)。但是,有一些年份里,是没有周期蝉出现的,所以有些编号是空白的,也有两群周期蝉曾经出现过后来却绝迹了,比如编号为11的17年蝉,在195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及编号为21的13年蝉,在1870年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现在还会定期出现的周期蝉,只剩下了15组,它们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
图片
现存的15群周期蝉分布地区图
是什么样的自然选择,导致了周期蝉出现了这么特殊的生命周期呢?
图片
第一种观念认为,周期蝉起源于180万年前,其间发生了多次冰期,在冰期,会不规律的出现寒冷的夏季,虽然蝉蛹躲在土中可以躲避严寒,但如果在冷夏出土,蝉就会冻死,而出土周期较长的蝉,可以减少族群暴露在地面上的几率,最大可能的避开了这些冷夏。有研究表明,如果假设在1500年的时间里,每隔50年左右出现一次冷夏,那么,每7年出土一次的蝉,只有7%可以躲开冷夏幸存下来,每11年出土一次的蝉,只有51%的几率可以躲开冷夏幸存下来,而17年蝉,则可以有96%的几率躲开这些冷夏!
这样看来,在那个寒冷的时代里,生命周期很短的其它蝉可能都被冻死了(今天生活在当地的短寿命的蝉,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搬家过来的),只有生命周期较长的蝉得以幸存。
可是为什么这些蝉只有固定的周期才会出现呢?我们还可以用2016年出现在马里兰州的17年蝉为例子。它们的祖先,很可能也和其它蝉一样,每年都会出现,每次出现的都是17年之前出生的蝉,但17年蝉也有4%的几率会遇到冷夏,可能在这漫长的冰河期内,其它的周期蝉也很不幸运的遇到了4%的小概率事件,被寒冷一窝端了,只有这一组幸存至今。
我们可以看到,周期蝉的生命周期如此的长,可能是在环境的筛选之下,被逼出来的,但是环境的恶劣也是有限度的,可能北美东北部的气候恶劣程度,刚好可以让17年以及17年左右的蝉幸存下来。尽管我们推断当时也可能演化出了20年、30年周期的蝉,但昆虫的寿命也是有极限的,很难保证这些蝉都能活这么大的岁数,一边是气候的恶劣,一边是寿命的衰减,很可能刚好到了17这个年份的时候,生存率也保证了,蝉也没有老死病死的太多,两者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相应的我们可以看到,13年蝉居住的区域更为靠南,冷夏的威力更小一些,所以13年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生存几率,平衡也达到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既然17年蝉可以幸存,为什么16年蝉,18年蝉没有存活下来呢?它们躲开严寒的几率,以及活到这个岁数的几率都应该和17年差不多。
图片
这就催生了第二个理论——周期蝉的周期性,还可能与天敌有关。
我们继续以马里兰州的这一群周期蝉为例,它们在2016年出土,数量多达几十亿只,这可把当地的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乐坏了,这满地都是美食,吃也吃不完,一直困扰这些蝉的天敌的食物短缺问题就这么彻底解决了。这导致天敌数量的暴增,因为原本会被饿死的蝉的天敌饿不死了;原本天敌一胎/窝生N个后代,因为食物不足只能养大1个,现在食物充足,N个都活了。
我们知道,野生动物的繁殖,受到食物的影响很大,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很多动物都会大量繁殖,幼崽也有一个很高的存活率。在周期蝉出来的那一年,许多蝉的天敌也从中渔利,生了很多后代,这些后代也顺利长大。但周期蝉的出土周期这么长,这些“超生”出来的天敌,很可能等不到周期蝉下次出土,就饿死或老死掉了,这样周期蝉下次出土的时候,天敌的种群数量又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但有一些天敌的数量回落,却需要一定的周期。一些动物有自己的繁衍周期,假设一种天敌要6年才能性成熟繁殖,它的后代又要6年之后才会性成熟繁殖,虽然因为没有周期蝉吃,它们的种群数量一直是在回落的,但由于加入了繁殖这个因子,它们的种群衰落速度可能还没有那么快,这样到了繁殖到第三代的时候,其种群数量可能还是比当年的第一代要多,而很不凑巧的是,18年的周期蝉又出现了!天敌们又是大吃特吃,第三代天敌生下了海量的第四代天敌。也就是说,这种天敌的种群数量虽然会以18年为周期下滑,但每过18年,都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长远来看,这种天敌的总数还是在上涨的,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把周期蝉吃的越来越少。16年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很可能被一种8年繁殖一代、4年繁殖一代、甚至2年繁殖一代的天敌吃绝种。
而13年蝉和17年蝉,又幸运的避开了这个可能性。因为13和17,恰好是两个质数,什么是质数呢?也就是只能被1和它自己本身整除,也就是说,除非你每年都繁殖,或者正好17年繁殖一代,否则周期蝉几乎不会成为天敌繁殖的助力器,如果天敌2年繁殖一代,那周期蝉只会在34年之后才会遇到它的繁殖期,而对于许多生物来说,34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漫长岁月,老的天敌早已死去,种群数量也早已下滑。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者把周期蝉戏称为——懂数学的蝉——的原因了。
图片
不过,这个假设也有一些细节无法完美解释,许多动物可以每年都繁殖,也就是说繁殖周期为1年,周期蝉的“质数法宝”在面对这些天敌的时候似乎是无计可施。
这些问题,可能要考虑到17年确实是一个很长的年份,许多繁殖期很短的动物,自身寿命也非常的短,还没等到下一次周期蝉出现,种群规模已经回落到很低的水平了。还有的天敌虽然6年性成熟之后可以每年都繁殖,但性成熟之后,也繁殖不了几年就衰老死掉了,而它们的后代,在第17年的时候恰好只有一部分性成熟了,所以大部队又被周期蝉躲开了,种群规模还是不断地下滑。
2012年,康奈尔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沃尔特•科尼格(Walt Koenig),以及美国农业部林业局的生态学家安德鲁•利布霍尔德(Andrew Liebhold)共同发表了一个论文,他们发现在17年蝉大批出现12年后,捕食它们鸟类的数量开始减少,最终在第17年达到最低点——正是17年蝉再次大批出现的年份。以13年蝉为食的鸟类遵循着类似规律。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样——超生的天敌因为食物匮乏开始逐渐回落——但这两位科学家也有一个新的想法:周期蝉数量如此之大,它们是否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某种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影响了天敌的数量呢?这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种小小的昆虫,却意外地利用了质数这一数学工具,演化出颇为有效的习性,这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实这蔚蓝星球上,像周期蝉这样的奇妙存在,定然不在少数其实啊,而随着我们探索的深入,便愈发能感受到生命的精妙伟大,也愈发认识到——宏伟的自然世界面前,我们人类的确还只是个懵懂的孩童。
图片
图片
图片
h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