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揉纸团”的人,一堂班会课,聚焦校园欺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洪熙 黄炜瑾
“全班都孤立你,不和你说话,也不和你一起玩。”
“小黑把你推到无人的角落,踢了你一脚。”
“小红不喜欢你,背后说你的坏话,散布谣言。”
“你有点胖,有几个同学老是叫你‘死肥猪’。”
“你学业成绩不佳,有几个同学在背后说你是傻子。”
“同学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偷拍你制成恶趣味表情包,还发在群里传播。”
图片
本周一,杭州市惠兴中学803班的班主任裘一琦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堂主题为“不做‘揉纸团’的人——拒绝欺凌、拥抱友善”的班会课。课刚一开始,他邀请大家参与一个“揉纸团”的活动。每位同学都拿到了一张白纸。当觉得这些行为或语言会对自己产生伤害,就把手中的纸揉皱一次。很快,原本平整无暇的纸,成了皱巴巴的一团,不管如何抚平,它都难以恢复到最初的平整,就如受到欺凌后的身心,永远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
“人生就像一张白纸,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承受伤害和遗憾让这张白纸出现褶皱。这些让人受伤的行为,其实就是校园欺凌。”裘老师说,关于“校园欺凌”,一直以来的热度很高,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都非常关注。
“校园欺凌,这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痛点。校园欺凌会给孩子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灵创伤,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被欺凌者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在成长中会一直携伴,影响生活。”裘老师说,希望通过班会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校园欺凌,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并掌握面对校园欺凌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不做欺凌者、不做旁观者,让校园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地方,没有欺凌,只有友爱与关怀。
图片
打架、起绰号,是不是校园欺凌?
在前期调研中,裘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并不清晰。所以,他特别用几组漫画帮大家厘清校园欺凌的概念。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他告诉同学们,校园欺凌有多种形式,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等。
图片
图片
有同学问,打架、起绰号,这些是不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具有欺侮行为、具有故意伤害的意图、造成双方势力(地位)不对等的特点。打架斗殴,并不是校园欺凌。而大家最为关注的起绰号,如果是朋友之间起不带有侮辱性的绰号,更多的是一种昵称,那就不是校园欺凌。但如果是多次、长期起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那就是一种言语欺凌了。”裘老师发现,这次班会课也引发了同学们对身边日常的思考,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关注“旁观者”
班会课上有一个环节,邀请两个小组演出情景剧《我的“好”朋友》与《谁之错》。
“大家都知道,校园霸凌不管对于被欺凌者、欺凌者还是旁观者来说,都会有严重的后果,但为什么校园欺凌还是时有发生?”裘老师发现,当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后,更能深度剖析各方的内心。
饰演“欺凌者”的同学说:“欺凌者享受被别人恭维,自私自利、欺软怕硬、内心阴暗。” 
饰演“被欺凌者”的同学总结,被欺凌者自卑、弱小、不懂拒绝、不懂反抗,形单影只、势单力薄。
而饰演“旁观者”的同学感慨,旁观者人云亦云、欺软怕硬、从众、推波助澜、煽风点火。
《谁之错》则演绎了一个看似扑朔迷离的校园欺凌事件,故事里的很多同学,都是“目击者”。
“我希望同学们借此特别关注‘目击者’,特别是作为‘旁观者’的‘目击者’。”裘老师说,有的目击者会帮助被欺凌者。而有的目击者不是欺凌者,但在欺凌的过程中提供了帮助,甚至加入到欺凌中去。有的目击者既不帮助欺凌者,也不帮助受害者。在欺凌行为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去观看,但实质上,‘看客’本身就是对欺凌行为的纵容。”在裘老师看来,旁观者并不是一个背景板,如果目击欺凌不进行制止,而处于围观状态,其实无形之中就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
“在欺凌事件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真相。不盲目判断,不做推波助澜的旁观者,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在班会课最后,同学们讨论了“面对校园欺凌,该怎么做”。
图片
同学们的回答让裘老师惊喜。有同学针对“旁观者”特别提出“要勇敢站出来”,希望“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只要树立一根笔直的标杆,就不会有弯曲的影子。
做好家校沟通,预防校园欺凌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贺蛟花是多所学校的法律顾问,在她看来,预防校园欺凌,做好家校沟通、家校共育是重要的方式。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们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或自己的事业发展,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生活状态同样需要重点关注。”贺律师表示,家长作为监护人,要监督保护好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霸凌者,预防大于惩治。
同时,她提醒,要注意欺凌和同学间矛盾冲突的区别。《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是否构成校园欺凌,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取证。如果认定存在校园欺凌,学校、家长及相关部门应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进行处理,对未成年人开展保护救助和教育引导,并给予监护人家庭教育指导。但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矛盾,并不意味着就是校园欺凌。“我们对校园欺凌零容忍,但如果是同学间的冲突,那重点就要放在如何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上。”
家长们很关心,怎么知道自己孩子有没有被欺凌?
贺律师说,可以关注以下现象,这些是孩子有可能遭到校园欺凌的信号,家长一定要进一步调查,及时发现情况。
1、身体伤痕,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
2、孩子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
3、如厕习惯改变,比如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
4、回到家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伤害
5、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
6、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
7、索要、甚至是偷窃家里的钱物,来替换被盗的钱或物
8、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9、携带或试图携带“保护”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且表现出“受害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10、失眠、噩梦、尿床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