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一杯”终成“消失的她”,谁在制造流量漩涡

近日,网红“Thurman猫一杯”因为杜撰了“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被平台全面封禁。闹剧虽落幕,但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处罚和道歉这个简单的层面。近年来,在唯流量论的裹挟下,一些自媒体和网红人为制造热点,最终遭到了平台的封禁,法律的制裁。在这些“消失的她”背后,究竟是谁在制造真假莫辨的流量漩涡,“猫一杯”之后会不会有“第二杯”“第三杯”?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对内容创作的焦虑
“Thurman猫一杯”并非第一个编制剧本,企图“以假乱真”的自媒体人。从“女骑手深夜送餐被盗电动车崩溃大哭”,到“被妻子抛弃的丈夫带娃在街边摆摊还债”,再到这次“秦朗作业丢在巴黎”,都是部分内容生产者,博流量无底线,用“虚构”的娱乐化内容替代真实内容的输出。分析过往类似事件,大多都是“自媒体编造事实——引发制造焦虑——导致问题严重”这个传播路径。自媒体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信息陷阱”,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已成一大顽疾。
不论是哪个内容赛道的网红达人,在火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面临长期的内容创作焦虑,加上平台算法的更新换代。都会导致这些内容生产者开始担心没有选题、没有新的兴奋点,因此开始在自己本身的人设上加入一些虚构的东西,甚至开始人为制造热点。比如“Thurman猫一杯”一开始靠着在法国留学,以文化差异主打搞笑见闻。但真实生活中不是每天都有有趣见闻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素材。因为流量上瘾,面对创作焦虑,她最终误入歧途。
对流量变现的贪婪
对流量的成瘾,是因为流量变现后,泼天富贵的巨大诱惑。每一个成功的IP所带来的流量变现都是相当可观的,加上很多主播随着粉丝量的暴涨,其出场费和代言费也是水涨船高,其背后的团队或MCN也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许多网红和团队越来越铤而走险的一大驱动内因。
但流量是流量,变现是变现,有着市场自净化能力的体现。围观是种态度,并不等于支持,更不等于消费。现在远离负面流量,已是市场和用户自觉。流量终究只是中性的,并不总是商业利益的温床。一些所谓的大网红变现率低、销量不行已不是新闻,更有人“数据”造假,让整个行业蒙羞。
靠流量变现没错,但不能无底线、越红线。流量达人在树立错误目标后对内容本身的反噬,最终很可能不但直播带货的钱没赚到手,辛苦运营的号也没了。而哪家大牌要是找错了带货对象,品牌和负面形象、负面舆论捆绑的后果,可能会让企业付出长期代价。
流量变现机制与平台算法共同导致网红的生命周期很难长久,加上创造力续航不足,不少网红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造假闹剧,为利益赌上一把。平台是流量的入口,“唯流量”行为看似造就了短期“繁荣”,实则饮鸩止渴,加剧的是质疑与焦虑,损害的是信任与黏性。将真正优质的内容推送到用户身边,把无底线造热点、蹭流量的行为从公众视野中剔除,平台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
引导流量向善
平台的制度和算法漏洞不应该是网络生态的“窟窿”。除了划出底线、划清红线,严惩越线者,强化典型案例的处置曝光力度,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力震慑,更重要的是平台引导流量向善,以更合理的算法机制,鼓励创作者走正道,把加强内容审核把关作为首要任务和底线工程,才能杜绝下一个“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发生。
流量和算法本身“无罪”,错的是为了追求流量不择手段地制造热点的做法;错的是把流量当作唯一标准、忽视价值导向不顾社会影响的片面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绝下一个“秦朗巴黎丢作业”闹剧发生,关键要破除“唯流量论”的顽瘴痼疾,建设健康向上的流量生态圈、价值圈。
自媒体人和相关MCN打造网红没有错,以此变现也没有问题,但是不能造假,不能欺骗网友,不能为了私利而挑战公序良俗,乃至践踏法律。有些内容赛道不好走,但不代表走不通,多探索多尝试,总比造假被封来得更稳妥。
平台也应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向更多“草根”主播提供一些资源,引导网红主播走上更健康的内容创作道路,不能让他们成为“唯流量”算法机制下的“消耗品”,真实生活里包装精美的“赝品”,而是帮助他们通过更积极健康的方式实现盈利和自我表达。以此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传递正确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网红们消除“唯流量”心理,平台健全算法推荐机制,减轻流量分化的马太效应,引导流量向善,让内容创作者面对算法有办法,“秦朗”才会变清朗。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