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华师大灵长类研究团队负责人黎大勇:追踪20年只为揭开金丝猴神秘面纱

蒋怡闻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面白唇红的滇金丝猴长着一副“世间最像人样的面容”,拥有“世间最美丽的天然红唇”,会微笑,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动物之一。在很多方面,滇金丝猴都表现得“人模人样”,黎大勇曾面对面接触过400多只滇金丝猴集体翻山。
这个和大熊猫同为“国宝”的灵长类动物为什么吸引黎大勇20年如一日的长相厮守?4月19日,封面新闻专访了川金丝猴保护生物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黎大勇教授。
图片
黎大勇和川金丝猴同框
巍峨的白马雪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迁徙的金丝猴群,西华师大黎大勇教授的办公室里,挂满了他在野外拍摄的生动画面。
图片
图片
发现金丝猴: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洛克安娜”
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发现震惊世界的“黑白熊”,大熊猫从此走向世界。一个月之后,雇佣的猎人又给他带来惊喜,6只猴子。经过仔细鉴定,他认定这又是一个“新种”——金丝猴。
戴维在日记中写道,“这种猴色泽金黄而可爱,身体健壮,四肢肌肉特别发达。面部奇异,像一只绿松色的蝴蝶停立在面部中央,鼻孔朝天,鼻尖几乎接触到了前额。它们的尾巴长而壮,背披金色长毛,栖息在白雪覆盖的高山树林中。它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神灵,是令人推崇的理想的化身。”
金丝猴和大熊猫由同一个人发现,前后相差一个多月,都在雅安宝兴县,都是中国的“国宝”,都是世界濒危物种,作为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金丝猴5个物种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图片
黎大勇镜头里的川金丝猴
黎大勇教授告诉封面新闻的记者,严格来说并没有“金丝猴”这个类别,学术界称之为“仰鼻猴”,金丝猴是一种俗称。金丝猴没有鼻骨或者说鼻骨退化,有“鼻孔上仰”的显著特征。最先发现的金丝猴其实是川金丝猴,只有川金丝猴才有金光闪闪的毛发,因发现最早,所有“仰鼻猴”都俗称“金丝猴”。
事实上,金丝猴在我国境内分布着4个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国外还有越南金丝猴。川金丝猴名气最大,分布也最广,生活在川、陕、甘和湖北神农架的原始森林中。
滇金丝猴面白唇红,天然红唇,长着一幅“世间最像人的面容”。“所有的金丝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鼻孔朝天,”黎大勇教授介绍,金丝猴在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十分美丽,命名者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称之为Rhinopithecus roxellana。
图片
黎大勇和滇金丝猴同框
图片
图片
遇见金丝猴:
农学跨界进入“金丝猴王国”
2004年,黎大勇被录取为西华师范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彭正松教授,从事小麦花发育遗传学和半夏资源研究。凭借本科期间农学方面的专业积累,以及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践经验,他很快适应了研究生学习,不仅谙熟实验流程设计,对人员的配备和操作也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师兄弟成天蹲守在小麦试验田里,时常吃住都在实验室。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专业能力赢得了师兄弟们的赞许,也让彭老师看到了他对科研的坚持、天赋和潜力。
有一天,彭老师的同学、保护生物学专家魏辅文研究员的来访改变了黎大勇的既定轨迹,他想在西华师大物色一位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研究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就这样机缘巧合,黎大勇叩开了野生动物研究的大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濒危动物保护。
抱着国家需要就是努力方向的信念,黎大勇征求自己的博导老师,国际著名的灵长类学家、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创始人、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的意见,最终他把滇金丝猴、川金丝猴作为研究对象。
有着“熊猫大学”美名的西华师大,曾有一名国宝级的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是我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魏辅文院士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华师大,师从胡锦矗教授,毕业后留校在珍稀动植物研究所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研究。“从胡锦矗教授、魏辅文院士,再到我们及我们所带的学生这一代,西华师大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四代人接力,持续半个世纪,”黎大勇说自己跨界,进入了“金丝猴王国”,一个神秘而又惊喜美丽的世界。
图片
黎大勇镜头里的滇金丝猴
图片
图片
寻找金丝猴:
亲眼见到400多只猴集体翻山
巍峨的白马雪山云雾缭绕、山峰峻拔,2005年夏天,黎大勇野外研究的第一站就在这里。野生的滇金丝猴需要每天漫山遍野地去找,从小在平原长大的黎大勇,刚开始连爬山都很困难,晕晕乎乎地被瑞士博士Grueter Cyril C带进密林深处,还没缓过神来,又被扶着走出丛林。
寻找滇金丝猴的日子很苦,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一个馒头、一瓶老干妈、一根火腿肠、一包榨菜就是科研人员的一餐。有一次,黎大勇和同事返回营地时已近天黑,一棵倒下的冷杉树被大雪掩盖,冷杉残枝在冰封小路上横七竖八,精疲力尽的他一不留神一脚踩空,整条腿被卡在残枝里面,疼痛刺骨。夜深了,前面的同事已经走远,呼救无果后他稳定心神,使出浑身力气,一点一点挣开缝隙,过了好久才把腿拔出来,休整片刻便勉强继续赶路,到达营地已是晚上12点。那一次他们翻山越岭一整天,整个行程40多公里。
黎大勇教授介绍,滇金丝猴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野生种群仅存3800多只,分布于滇西北和藏东南的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一个狭长窄小的地域,常年生活在海拔2800米至4600米的原始森林,被誉为“雪山精灵”。滇金丝猴曾一度濒临灭绝,连一张关于滇金丝猴的照片都没有,当时只有当地村民远远看到过猴子。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滇金丝猴才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
经过长久追踪,黎大勇和他的团队已经熟悉了金丝猴的习性。2013年1月的一天,他们分析预判,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萨玛阁森林里,有一个400多成员的滇金丝猴群即将迁移。凌晨4时,他们10人团队就从营地爬山两个多小时到达滇金丝猴必经的山坡,在通道两侧隐蔽下来,两台相机和一台摄像机布置到位,静静等待滇金丝猴的到来。
上午10时许,黑背、白腿、红唇的滇金丝猴出现在眼前,一只,两只、三四只,到400多只,黑白相间的小动物在山坡上跳跃,灵动而神奇。有猴侦察地形,有猴招呼策应,还有母猴怀抱小猴,它们用七分钟多钟时间全部翻越这片山坡。“和它们只有三四十米的距离,我看到了它们小孩般纯洁的眼睛。”
这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格华菁滇金丝猴群,黎大勇和他的团队已经追踪了20年,这个猴群已从当初的200多只发展到400多只,成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超大猴群。猴子的数量是科研人员根据视频和照片,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图片
西华师大科考分队在可可西里(黎大勇右二)
图片
图片
揭谜金丝猴:
昼行,寿命20多岁,不知所终
金丝猴以植物嫩叶为食,不同季节,金丝猴的食物组成也有所不同,以松萝为主食。通过对金丝猴的声谱进行分析,黎大勇教授认为金丝猴的决策属于“集体表决”,比如说迁移的通道、时间和目的地,大家集体表决,少数服从多数。“金丝猴是一个最有规律的昼行性灵长类动物,天亮就活动,天黑就睡觉,”黎大勇教授介绍,它们一般都有午休的习惯,有固定的夜宿点,这些夜宿点安全且靠近食物资源。金丝猴非常温顺,再大的猴群也没有“猴王”,寿命20多岁,具有一夫多妻繁殖单元。“它们老了后到底去了哪里,至今都是个谜。”20年里,黎大勇见过伤残病亡的金丝猴,但就是没见过自然死亡的,“每年应该有自然老去的金丝猴,但不知道它们老了后究竟去哪儿了。”
图片
黎大勇在重庆金佛山监测黑叶猴时接受采访
川金丝猴共有2万多只,接近70%在四川,因川金丝猴动作敏捷、生性机警、群居结伴的属性使得观测研究难度极大,加之当时各保护区间关于川金丝猴的统计没有统一标准,数据很难准确评估。2020年,黎大勇作为第一牵头人制定《川金丝猴监测技术规程》的地方标准,目前已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试点运用。川金丝猴监测的技术统一,使得监测数据能在同行间通用,有助于更好开展川金丝猴的研究保护。2023年1月,川金丝猴保护生物学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在西华师大挂牌。
如何在丛丛密林中追寻金丝猴的踪迹?动物如何选择它们的栖息地?怎样区分它们的年龄和性别?猴群中的“家长”是怎样练就的?
在《动物生态学》课堂上,一个个有趣的科学问题随着PPT上的生动照片,以及黎老师在野外的精彩见闻一一揭秘,学生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新奇、生动,就仿佛一起在神秘的密林深处寻找知识的宝藏。
和大熊猫一样,金丝猴也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动物,它们到底从什么地方来?将要走向何方?黎大勇教授表示,金丝猴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物种和地质时期,具体身份也是一个未解之谜。“人类研究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保护金丝猴,实则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人物名片
黎大勇: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和灵长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个人、川金丝猴保护生物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先后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