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一民用目标已硬扛几十枚匕首导弹?深藏地下两公里,岿然不动

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俄军对乌克兰能源设施进行全面轰炸,其中利沃夫的“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受到重点关照,仅4月11日一天就遭到八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同时攻击。
但是,这个欧洲最大天然气储存设施却已扛住了好几轮空袭,一直没遭到致命破坏。原因很简单,因为该设施的主体结构深藏于地下两公里。
图片
据俄罗斯“记者”网站报道称,俄军声称在4月11日对“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发动大规模打击,动用了20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乌克兰方面则宣称,该设施当天至少遭到八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四枚Kh-101巡航导弹,部分设施起火受损,但主体结构并没有被破坏。
从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这个储气设施就一直是俄军重点打击对象。仅3月底的大规模空袭开始,俄军已针对此处发动四五次空袭,每次都至少投入2-4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4月11日更是创造了一次发射八枚的历史记录。即使是保守估计,在两年时间里这个储气设施至少硬扛了几十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以及上百枚其他导弹,以及大量自杀式无人机。
图片
俄媒也引述了军方人士的观点,明确承认“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虽然连续遭到多轮打击,但是只能破坏表面建筑,无法摧毁深藏于地下两公里的天然气储存库。
笔者陶慕剑在前几天曾讨论俄军空袭该设施的事件,受到不少人的质疑,这些人指责笔者胡编乱造,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储气设施“藏在地下两公里”。但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图片
笔者再次查阅了乌克兰方面的相关资料,再次非常明确地验证了“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基地是一处“主体结构位于地下两公里”的超大型天然气储存设施。该设施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储存基地,距离利沃夫60公里,距离波兰边境100公里,四周都是农田和森林。
这座天然气储存基地由两座1983年-1992年运营后废弃的天然气田改造而来。正是因为原本就是地下气田,所以主体结构“位于地下两公里”是符合逻辑。
图片
按照新闻报道所说,“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容量是170亿立方米,而乌克兰和德国方面的介绍资料还显示该基地“最大容量”是300亿立方米。笔者猜测,170亿立方米可能是该设施当前现有的天然气库存量,300亿立方米则是最大的理论承载空间。
据了解,欧盟目前已经有至少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备,被储存在“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内。这是因为去年欧洲爆发天然气危机,迫使欧洲各国纷纷增加天然气储备,原有的储气设施都接近饱和,因此借用乌克兰的储气设施。利沃夫地区原本就是俄罗斯-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枢纽,天然气管道直通欧洲各国,因此将上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存在此地也便于调度。据称,这些天然气可以满足欧洲10%的消费量。
图片
由此可见,“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目标,俄罗斯不惜代价地投入数以百计的导弹和无人机,频繁对此地进行空袭。
俄军也明白,即使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也不太可能对地下两公里的主体结构造成破坏。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一些位于地面的设备,例如输气管、加压站、调度中心以及外部储气罐等,从而瘫痪整个储气设施的对外输出能力。
图片
3月24日,俄军就曾投入几十架“天竺葵-2”自杀无人机集中攻击“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这些无人机缺乏摧毁坚固目标的能力,但是对于输气管、储气罐等地表设备却是很有杀伤力的,也确实在储气中心内引发了一系列爆炸起火。但是,这座储气中心岿然屹立,主要功能未遭到致命破坏,哪怕后来俄军投入了“匕首”导弹。
图片
目前来看,俄军对于深藏地下的储气设施,是没办法进行直接打击的,除非动用钻地核弹。对于地表设施,俄军也很难找到关键节点,即使破坏了一些输气管和储气罐,乌克兰未来也能进行修理,最多只能临时干扰对欧洲的输气能力。
为此,俄媒甚至建议俄军出动特种部队潜入当地,直接炸毁地下设施,或者寻找关键节点为导弹和无人机确定目标。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作者:陶慕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