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广雅中学科学教育覆盖全学科:教学重思维,学习重思考

“我参加了Apple的眼镜体验,简直太棒了!戴上眼镜,可以通过手势来操控软件,真是特别神奇的科技体验。”4月17日,广东广雅中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向未来”科学教育文化节。师生们一起体验了前沿的科技成果,“科创之星”展区还展演了今年广雅学子获奖的一些科技作品,通过榜样的现身说法,让全校师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
图片
广东广雅中学党委书记叶丽琳表示,136年前广雅从创办之初,科学精神已融入办学的方方面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广雅已经探索出科学教育的中学实施路径,“我们希望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就能将科学精神培养成为一种本能,既有创新的精神、独到的见解,又务本求实,敢于质疑批判,善于跨界学习,具有人文情怀。学校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
图片
重新认识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养成性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统一,是让学生从小养成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实践的习惯,重点是让学生从小开始培育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苏科庚负责学校的科学教育,他发现,很多人对科学教育有误解,科学教育不是“科学和教育”“科学与教育”“科学或教育”,不是“科技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普及教育”,也不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我们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教育,才能在中学开展好科学教育。”苏科庚说。
图片
苏科庚表示,广雅的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科普教育、项目学习(科学探究)、思维课堂(科学思维)和科技创新,这四个方面形成了科学教育的一个闭环。“也就是说,我们把科学教育渗透进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只是举办科技节、科普讲座这么简单,而是渗透进我们全学科的课堂思维导向和项目式学习,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和实践,让这种科学家的素养和精神融入学生的血液。”
科学精神是广雅的基因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演讲时提到,“封闭、阻断、禁锢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大亵渎”,他提倡有温度的教育,并曾指出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学精神”更是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这是国家寄予同学们的厚望,也是基础教育要探寻追求的发展素养。
叶丽琳表示,广雅从建校之初,一直致力于把科学精神渗透进教育的方方面面。136年前,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时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设置了四大课程:史学、经学、理学和经济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借鉴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在当时国内可谓开科学教育之先河。后来广雅的校长朱一新曾提出“学贯天人”的思想,认为世间大儒都是知识广博、学贯天人,并非局限于某一专门学问。
叶丽琳指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广雅的基因,100多年一直融入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一直倡导学生各学科融会贯通地学习,因为学科间的相通相融能帮助我们对同一现象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维度的理解,让大家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平衡观,成为指导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大智慧。
从广雅毕业的校友在科学上的造诣也可以看出,他们中学时期科学精神的浸润,为他们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已经75岁的著名地质学家朱照宇是广雅的校友,他历经17年持之以恒的研究,2017年在陕西发现了一处距今212万年的人类遗址。2018年,他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将古人类活动年代推前到距今212万年,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十大进展。他在受邀返回母校的演讲中说,这份荣誉得益于当年在广雅学习时奠定的勇气与事业心,让他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处顺境而不轻狂,陷逆境而不颓丧。正是这种务本求实的科学精神,引领他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者。
图片
广雅2008届校友汤俊良从小就对科技创造产生浓厚兴趣,他经常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质疑和创新,先后获得了60多项科技创新项目的奖励。2005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中学生。
2016届校友王子凡在开展化学探究实验时正是基于对纳米材料的质疑,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跟随中山大学童叶翔教授开展相关研究并远赴日本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白川英树先生进行研讨。2016年,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2015届校友毕晓琳在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学习时,对传统光谱仪的应用产生了质疑并尝试改进,2019年由她负责的项目“基于云数据的手持式智能光谱仪”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微软“创新杯”决赛中获得第一名。
图片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校友们毕业后能够持续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道路上不畏艰难,越走越远,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成为思想深刻的人。我们为能培养出这样的优秀校友而自豪。”叶丽琳说,中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应该给学生埋下科学创新的种子,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也要提供科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家工作状态和精神。
科学教育氛围浓厚
为学生科学创新提供肥沃土壤
不久前,广东省“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广东省“英才计划”入选学生的公示名单,其中广东广雅中学共7位优秀学子入选,入选人数位列市属学校榜首。
苏科庚表示,广雅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科学教育和科学创新的土壤,老师也积极鼓励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向科学志趣,所以学校科学创新的氛围浓厚,不少学生在各种科创大赛中摘金夺银。
图片
广雅高二学生董晓蓉获得2023年“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全国年度优秀学员,广东仅三名学生入围全国终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英才计划”纯粹出于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2023年这一年来,她主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做实验、与导师讨论阅读文献等方式进行研究。每周末,她都雷打不动地前往华南师范大学的实验室进行测量超短激光脉冲的科研创新实验及其相关拓展实验。一年的辛勤努力,让她最终获得全国“英才计划”优秀学员。“获此殊荣对我来说确实是极大的鼓舞,但是我觉得这一年来收获最大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怕失败’的科研精神,这才是激励我不断向前的动力。”董晓蓉说,她很感激在广雅有这么好的科学教育氛围,“英才计划”不直接与升学挂钩,“但学校和老师依旧非常鼓励我们去参加,因为这个项目真的是让我们中学生提前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
图片
高二学生谢雨阳以《生物基超疏水缓释包膜肥料的制备与应用》为题进行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他是发自内心对化学特别感兴趣,高一寒假决定要做这个研究开始,之后的每个周末他都泡在实验室里,不断地制备、提取、检测。一年下来,他从掌握操作各种表征仪器到学会论文的撰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我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袁益娴,她是化学博士,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指导,老师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不断与我核对、检查论文,并辅导我进行最后的答辩,并在我遇到挑战和困难时给予了我无尽的鼓励和支持。”谢雨阳说,尽管整个过程下来失败和挑战居多,但他对这种科学探究更加着迷,他也坚定了大学一定会继续学习自己热爱的化学。
图片
广雅化学老师袁益娴表示,学校科学教育的氛围浓厚,为学生科学创新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同时也鼓励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假期作业也主要以研究性课题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广雅,我们的老师有普遍的意识,那就是科学教育并非等同于科技比赛,而是从科学家的视角培养学生如何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解决真实问题很重要,例如实验中遇到的真实现象、生活中碰到的情景问题如何解决。比如我们与学生探讨‘石头会生成氧气吗?’按照课本知识,石头里面的二氧化硅化学键非常稳定。但是经过实验模拟、大数据论证及分析后,得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石头能生成氧气’。在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这种科学思维习惯,科学课程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袁益娴说。
图片
图片
开设科创英才班
是广雅科学教育的更进一步
广雅今年新高一招生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开设科创英才班,旨在整合优质科普资源进校园,引导科学家深度参与,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
“广雅开设科创英才班,将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苏科庚介绍,科创英才班通过借助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专业力量,为学校提供科普性教育,构建科学探究课程和科学思维课堂,推动培育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中学生,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科创英才班的选拔并非单纯依据学业成绩,同时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潜质和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该班的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帮助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图片
图片
“学校将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师资和课程资源,共同设计并实施科学探究课程,开设科创课程,如项目学习课程、科学实验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科技创作课程等。”苏科庚说,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外科普活动和实践机会,如研学旅行、学术讲座等。
学校将遴选有创新意识、科创潜力的学生,组建特训营,配备导师团队,适度开放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实验室相关资源,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创新实验研究。
“这种‘双介入’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苏科庚说,同等条件下,学校将优先考虑科创英才班学生参加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学生英才计划”“科学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叶丽琳表示,百年广雅拥有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学习氛围,“我希望同学们释放自己的潜能,将科学精神培养成为一种本能,既有创新的精神、独到的见解,又务本求实,敢于质疑批判,善于跨界学习,具有人文情怀。我们培养人才要有大的格局,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以大格局、大视野的状态与世界站在一起,成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坚定力量。”
文 | 记者 何宁
图 | 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