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赵启正:一位资深编辑笔下的名家日常

钟振奋同志的《近处看名家》出版了。书中写了她与名家们交往的精彩故事,是一本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书。对于此书我早有盼望,这会儿落实了,我真高兴。
图片
《近处看名家》,钟振奋 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她所写的这些名人,有些是我熟悉的,因此读来自然更有一种“文如其人”的亲切感。她的文章也曾得到不少名家的赞许,其中《天下无贼》的作者、著名作家赵本夫的评价颇有代表性:“确实写得好!你可继续做下去。用你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发现作家作品。文坛也是江湖,抱团取暖互相起哄吹捧,也是久了。你用一股清泉流过文坛,殊为珍贵。”
写名家能得到名家本人的认可,是一种成功,而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则是更大的成功。此书收录的文章有不少选自她最近在报刊上开设的“看名家”专栏,有的已被《作家文摘》《报刊文摘》以及新华网、环球人物网等媒体转载,有好几篇在“今日头条”上发表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有的文章刊载后短短几个星期便收到了上千条读者点评,其中很多意见颇为中肯,我深有同感。试举其中的几例:
“文章写得既生动又不失严谨,毫无夸饰更为难得。”
“资深编辑的文笔如此优美!”
“高水平的编辑与高水平的作家,情感交融,评论得体,了不起!”
“人物访谈,能和人物心意相通,难得。”
细心的读者不难从这些文章中发现,钟振奋在写作中对于与名家们交往时的一些细节有着独到的观察与把握。她就是通过这样生动真切的描绘,把一个个名家带到了读者面前。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由此我回想起了 2005 年在探讨出版我的第一部书稿《向世界说明中国》时,在我的办公室与钟振奋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认真细致、功底深厚、有条不紊是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我记得就是在那一年她评上了编审职称。人所共知,新闻出版署评选正高职称一向严格,而 她刚到 41岁就获得了这么高的肯定,她突出的业务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说“编辑是作者的保姆”,从某种程度上说的确如此。一本图书从作者交付稿件到印刷出版的整个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几年。耐力十足的责任编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一过程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是比较合适的。《向世界说明中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书是根据我在上海浦东新区和国务院新闻办工作时的大量演讲和对话记录素材选编而成的。作为责任编辑,钟振奋在从众多的原始记录选编时有着多重考虑:既要具有时代特征,又要保持口语的简洁与流畅,匹配多数读者兴趣,还要避免内容相近的原始篇章,同时还得让读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更进一步,还要跨文化地理解对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兼顾各国政要、企业家、新闻记者甚至宗教领袖等不同身份的对话者的语言特色;而她帮助拟定的近60篇文章的题目更是画龙点睛,让读者一看就被吸引住。
图片
赵启正和本书作者钟振奋
此书付梓前一位老出版人担心内容不够通俗,认为百位数的印刷册数为妥;而对书稿的内容已有深入、全面了解的钟振奋则明确地说:“此书会有广泛的读者,尤其是对于经常参与对外交流活动的人士来说很有参考价值,同时也会对新闻从业人员有所助益,在发行方面完全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这获得了当时张海鸥总编的支持。果不其然,此书出版后社会反响不错,首印的5000册很快便供不应求,在多次加印的情况下也便引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的编辑出版。这两本书先后重印了十多次,甚至于今年9月又重印了一次。编辑这类“杂项”文稿的汇集,做不好就会像食之无味的“拼盘”,而做好了则如经过了好裁缝的精心剪裁,令书稿内容熠熠生辉,即使衣锦夜行也能广走四方广受待见。
我与美国著名神学家路易·帕罗的对谈实录《江边对话》的出版过程,更体现了钟振奋以倒计时方式打硬仗的能力。她以一人之力兼任了中英两个文版的责任编辑。因为计划在当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推出这本书,留给她的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为了让此书在形式上与内容相得益彰,她一边编辑文稿、推敲文字,一边到各大网站浩瀚的图片库里精心挑选合适的图片用作插图,其工作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但她早已习惯了承担此类急、难、重的活。新世界出版社的前总编周奎杰曾说:钟振奋是我最信任的好编辑。她确实从不辜负这样的信任,交给她的出版任务,总是能优质而又高效地完成,可以说是“不须扬鞭自奋蹄”。到了此书印制前的关键阶段,她更是分秒必争,早上6点就往单位跑,晚上都是12点过了才休息。当她把刚从印刷机上下来、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样书递到我们两位作者手里时,才真正算是松了一口气。此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出版社采用的都是钟振奋编定的版式和内容(包括所有的插图)。据一位专门研究海外馆藏的专家统计,此书被一百三十多个国家的图书馆收藏,其中英文版已被收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我常跟一些作者讲,如果你的书能让钟振奋来当责任编辑,你就有福了,你会得到很多的帮助。从写作时内容、篇幅及结构的调整,乃至书名和大小标题的拟定、图片的选择、版面的处理等等,她都会有周到妥帖的安排。对于作者认真负责,对于稿件精益求精,是她始终秉持的一种工作态度。名家们之所以愿意把其他的出版社都想争取的书稿优先交给她,当然也是出于对她的编辑能力的信任。
有一次我到外文局开会时,曾经顺道在她的办公室做了短暂的停留。我很想了解一个编辑日常的工作状态,便试着坐在她平常工作的椅子上做了一番观察。除了书柜中陈列的她所编辑的上百本“他人嫁衣”外,她的桌子上堆积的一沓沓书稿就像一座座小山,只留出中间很小的一个空间。我担心她会“迷失”在稿件的密林中。她笑笑说,不会啊,上面都有标记呢。我一看,果然如此。有好几份是一套丛书的作者们寄回来的修订稿以及待核对的校稿清样,有一些则是她正在润色的初稿。这可以说是“杂而有章”了。看到她在一部部书稿上所留下的对文字的“打磨”印记,我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好的编辑是不署名的作者”的真实含义。
大多数读者在购买图书时首先注意的是作者和出版社,很少留心谁是此书的责任编辑。其实责任编辑对于一本书从初稿(有时候甚至是“粗”稿)到编辑成型以及怎样以最好的品相呈现有着重大的贡献。他们还会把如何与各类作者(包括名家大师)打交道的成熟经验和心得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给你,让你受益匪浅。也许钟振奋还应该从编辑业务的角度,写一本 “编辑实践”,把她30余年丰富的编辑经验分享给大家,这对于刚走出校门、踏入出版行业的年轻人来说一定会大有裨益。
我期待着她的绽放,祝她更上层楼!
(本文系《近处看名家》一书序言)
  作者:赵启正
文:赵启正图:出版社、视觉中国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