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写著作,超九旬史学家阎崇年倡导“用心读”

图片
“读书通常有三种形式:用眼读,用耳读,用心读。现在有变化:纸质书、电子书、网络书,但基本形式不变。读书方法本就多元:简牍书、绢帛书、纸质书、电子书,不同的是载体,相同的都是书。”从事学术研究70余年,从事清史研究60余年,至今共出版文集26卷,历史学家阎崇年力求俯身写史,推出一批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一个人学了历史,心胸会更开阔。历史的尺度不是一天一年,而是动辄百年乃至千年,所以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和沉浮。”
世界读书日临近,阅读的方式日益丰富多元。不同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结果?阎崇年形容,用眼读可体会文字形体美,用耳读可欣赏语言音乐美,用心读可收获心灵智慧美。“阅读的关键是用心读,通过读书既学知识,更长智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渊博知识的人,更需要丰富智慧的人,特需要勇于创新的人。”
在他看来,数字化、网络化为图书馆藏书空间、读者读书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数字书与纸质书不能互相取代。“我读明朝《度支奏议》,其中一个字模糊不清,查数字书也不清楚;再查缩微胶卷还是模糊;最后查明代原版线装书,看清楚了。猜测排除,真相大白。”阎崇年认为,纸质书永不会落寞,尤其是精品,作为学术性、艺术性、文物性、经典性会一直存在。
图片
多年来致力于历史普及,《讲给孩子的故宫里的清明史》是他第一次给少年儿童讲历史。故宫的岁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乾清宫正殿门口悬挂的金字匾额“正大光明”背后有何秘密?……《讲给孩子的故宫里的明清史》以大家写小书方式,深入浅出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锁读史新视角。阎崇年采取的讲述策略是,用一个个问题作为线头,以一串串问号激发小读者好奇心,牵出历史幕布下的悲欢离合。
全套书共十册,以朝代为纲,以人物为引,通过150个故事、620位人物,讲述了明清两朝重大的历史事件、故宫建筑、珍贵文物等故事,系统梳理了明清两朝543年兴衰历史,串联起建筑、典籍、文物等多方面知识。
比如写到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胤禛耕织图》,阎崇年抛出的话题是——皇四子胤禛当年为何要策划这套图册献给父亲康熙皇帝?书中除了介绍图册的背景、具体内容,还以讲故事的口吻道出胤禛为何“投父亲所好”,把野心埋于心底的同时暗中等待时机……
再比如,从故宫里的瓷罐子引申聊出,当年景德镇的御器厂给宣德皇帝烧制蟋蟀罐,为什么要烧这么多?许多蟋蟀罐为什么都是碎的?“阎爷爷大讲堂”板块以引人入胜的悬念感,吸引青少年一步步探入历史脉络。丛书还配以故宫平面示意图、彩色插图便于读者理解。
阎崇年也尝试线上讲书,他携《森林帝国》一书做客帆书平台《作者光临》栏目,与樊登对谈,为书友梳理华夏历史中围绕草原、森林的三千年变局。为了写作《森林帝国》,阎崇年去过千余次故宫,看了大量研究材料,还走出书斋、实地考察。
今年是“百家讲坛”播出《清十二帝疑案》和中华书局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20周年,为此中华书局刚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这部书20年来已出版18种版本,累计发行超百万册,常销不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对于参与其中的读者、创作者、互联网平台等的期待是:多出精华之作品,多出高质量之作品,多出创新之作品。”他说。
来源:文汇报